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清明节:从节气到节日的文化演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清明节:从节气到节日的文化演变

引用
澎湃
14
来源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905354
2.
https://new.qq.com/rain/a/20240402A0AGJ800
3.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8%85%E6%98%8E%E8%8A%82/137575
4.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5200579498181735
5.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924839
6.
https://new.qq.com/rain/a/20240402A06FXH00
7.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F%92%E9%A3%9F%E8%8A%82/90690
8.
https://4g.dahe.cn/news/202404021736841
9.
https://politics.gmw.cn/2024-04/04/content_37246322.htm
10.
https://www.zjskw.gov.cn/art/2024/8/15/art_1229556995_60177.html
11.
https://www.nenjiang.gov.cn/njs/c100703/202404/c11_284081.shtml
12.
http://www.zgsuixian.gov.cn/ztzl_47/2024nwlzgjqm/202404/t20240402_1207904.shtml
13.
https://dqdt.gov.cn/datong/wlzgj/202404/c05_336401.shtml
14.
https://www.gz.gov.cn/zlgz/whgz/content/post_9579915.html

清明节,一个独特的中国传统节日,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间,当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便是清明节。这个节日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的孝道文化,还融合了亲近自然、踏青郊游的自然观,展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01

清明节的双重身份

作为节气的清明,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解释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进一步说明:“按《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三月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然而,清明节不仅仅是节气,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节日的清明,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这表明早在周代,祭祀祖先就已经是国家和家族的重要礼仪。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祭祀礼仪逐渐演变为民间的习俗,形成了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传统。

02

寒食节的起源与习俗

要了解清明节的演变,不得不提到寒食节。寒食节的起源与介子推的传说密切相关。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介子推割股啖君,救了重耳一命。重耳回国后成为晋文公,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愤而隐居绵山,晋文公为了逼他出山,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山。晋文公感念其忠诚,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做饭,只吃冷食,以示纪念。

寒食节的习俗主要包括禁火、吃冷食。《周礼·秋官·司烜氏》记载:“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这表明在春秋时期,已经有了春季禁火的习俗。到了汉代,寒食节的习俗已经相当普遍。《后汉书·周举传》记载:“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

03

清明节与寒食节的融合

清明节与寒食节的融合始于唐宋时期。唐朝时,寒食节的习俗逐渐被清明节吸收。《唐会要》记载:“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这表明在唐代,寒食节上墓祭扫已经成为普遍的习俗。到了宋代,清明节逐渐取代了寒食节的地位。《梦粱录》记载:“清明交三月,节前十五日为寒食,禁火三日,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幽巷,亦无空枝。都人不论贫富,倾城出郊,笙歌鼎沸,鼓吹喧天。”

清明节的习俗也逐渐丰富起来,除了扫墓祭祖,还有踏青郊游、荡秋千、蹴鞠、放风筝等户外活动。《东京梦华录》记载:“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这生动地描绘了宋代清明节的盛况。

04

清明节的现代传承

现代社会,清明节依然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清明节被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加上周末调休,通常会有三天假期。现代清明节的习俗主要包括:

  1. 扫墓祭祖:这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清理杂草,摆放祭品,烧纸钱,鸣放鞭炮,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

  2. 踏青郊游:清明时节,春暖花开,人们会外出游玩,欣赏自然风光,享受春天的美好。

  3. 吃清明果:在南方地区,人们会制作清明果(又称青团、菠菠粿等),用艾草或鼠曲草和米粉制成,绿色的外皮包裹着甜或咸的馅料,形状多样,是清明节的传统食品。

  4. 放风筝:清明节放风筝是一项传统的户外活动,人们会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放飞到空中,寓意着放走晦气,带来好运。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它不仅是祭祀祖先的日子,更是传承中华民族尊祖敬亲、慎终追远的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清明节还体现了中华民族亲近自然、顺应自然的自然观,展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现代社会,清明节还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节日。

05

结语

从一个单纯的节气,到融合了寒食节习俗的祭祀节日,再到一个集祭祀、踏青、游乐于一体的综合性节日,清明节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它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的孝道文化、亲近自然的自然观,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现代社会,清明节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重要纽带。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