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牡蛎季来了!如何避免食物中毒?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牡蛎季来了!如何避免食物中毒?

引用
腾讯
11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612A0AF2D00
2.
https://m.baidu.com/bh/m/detail/sv_7270280058181119352
3.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45JLVOT05561JSU.html
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9%A1%E8%A0%A3
5.
https://news.suning.com/m/wtoutiao/bcdetail/158148927.html
6.
https://www.forwardpathway.com/132161
7.
https://wjw.beijing.gov.cn/bmfw_20143/jkzs/jzjj/202406/t20240604_3704250.html
8.
https://wjw.beijing.gov.cn/bmfw_20143/jkzs/jksh/202412/t20241216_3965777.html
9.
http://surprise520.com/smzdm/315.html
10.
https://stnn.cc/c/2024-11-15/3935546.shtml
11.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34923886/

随着冬季的到来,牡蛎大量上市,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然而,近年来多地频繁发生贝类中毒事件,其中就包括我们常见的牡蛎。如何在享受美味的同时避免食物中毒?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牡蛎食用安全的方方面面。

01

牡蛎中毒的风险与原因

2024年5月底,上海一市民在食用海鲜后出现面红眩晕的症状,经诊断为贝类中毒。无独有偶,美国俄勒冈州卫生局也于同期报告了一起麻痹性贝毒中毒事件,导致至少20人患病,部分患者甚至需要住院治疗。

贝类中毒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布的预防食源性疾病提示,渤海区域5月、东海6月高发贝毒,近年发现的高危贝类主要是海虹、蛤蜊等双壳贝类。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会理事、上海杉达学院国际医学技术学院教授刘少伟指出,全球每年约有两千起麻痹性贝毒引发的中毒事件,死亡率达到15%。

贝类毒素造成的危害大,几乎每年都被权威机构提醒谨慎食用。
贝类中毒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布的预防食源性疾病提示,渤海区域5月、东海6月高发贝毒,近年发现的高危贝类主要是海虹、蛤蜊等双壳贝类。
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创始人、理事长王松林告诉南方周末记者:“4-8月既是有害藻华高发季,也是多数双壳贝类陆续排空生殖腺的繁殖高峰期,特别是7-8月双壳贝类普遍消瘦。从安全和风味角度,夏季建议慎重食用双壳贝类。”

贝毒的本质是因为贝类吃了有毒的藻类。以海虹为代表的双壳贝类以海水中的天然藻类为食,吃到有毒藻类后,自己不会中毒,而是把毒素储存在身体内脏中,再逐渐将其代谢排净。但贝类蓄积毒素的速度、代谢时间以及毒素在体内的分布,受到贝类品种与环境影响,有些贝类能携带毒素长达数月。

除了双壳贝类,麻痹性贝毒也会通过海洋食物链积聚,存在于螺、蟹、鱼等动物体内。不过,比起“百毒不侵”的贝类,鱼类对毒素更敏感,积累少量麻痹性贝毒即可致死,人类吃鱼中毒的报道也相对较少。

02

如何选购新鲜安全的牡蛎

选购牡蛎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选择圆润饱满的牡蛎:一般来说,圆润饱满的牡蛎肉质更厚实,口感更好。而那些长条形的牡蛎,肉质往往较为瘦弱,容易煮老。

  2. 避免购买泡在水中的牡蛎:有些商家为了保鲜,会将牡蛎泡在水中。但实际上,真正新鲜的牡蛎是不需要泡水的。泡水的牡蛎可能已经不够新鲜,而且会增加重量,让消费者吃亏。

  3. 注意表面清洁度:选购时要检查牡蛎表面是否干净,是否有其他小贝类附着。这些附着物不仅会影响口感,还会增加不必要的重量。

  4. 选择信誉好的商家:尽量在正规市场或有良好口碑的商家处购买,避免购买来源不明的牡蛎。

03

安全食用牡蛎的烹饪方法

  1. 确保充分加热:烹饪时要确保牡蛎内部温度达到145华氏度(约63摄氏度)以上,以杀死可能存在的细菌和病毒。使用肉类温度计监测温度是最可靠的方法。

  2. 推荐烹饪方式:常见的安全烹饪方法包括清蒸和炭烤。清蒸可以保持牡蛎的原汁原味,而炭烤则能带来独特的焦香风味。无论哪种方式,都要确保牡蛎完全熟透。

  3. 去除内脏:在食用前,建议去除牡蛎的内脏部分,因为贝毒往往蓄积在内脏中。

  4. 适量食用:即使经过充分烹饪,也不宜一次性食用过多,尤其是对于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

04

牡蛎食用注意事项

  1. 特殊人群慎食:孕妇、儿童、老年人以及免疫系统较弱的人应避免食用生的或未充分煮熟的牡蛎。

  2. 注意过敏反应:对海鲜过敏的人应避免食用牡蛎。食用后如出现皮肤瘙痒、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3. 搭配食用:食用牡蛎时,可以搭配一些具有杀菌作用的调料,如青芥辣,但不能完全依赖这些调料来保证食品安全。

  4. 关注当地预警:在食用牡蛎前,可以关注当地海洋与渔业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避免在高风险期食用。

总之,牡蛎虽然美味,但食用安全不容忽视。通过正确的选购和烹饪方法,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食物中毒的风险,安心享受这一海之骄子带来的美味。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