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钱塘江出海口的潮神信仰
细数钱塘江出海口的潮神信仰
钱塘江出海口的潮神信仰源远流长,从伍子胥到张夏,从文种到石瑰,这些历史人物在民间信仰中被尊为潮神,体现了当地民众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英雄的崇敬。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钱塘江出海口的文化史意义非比寻常,这里不仅保存着举世瞩目的自然遗产——钱江潮,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将重点探讨其中的潮神信仰。
钱塘江出海口有个向公村,原属萧山区河庄街道,现划归大江东产业集聚区。这个村被评为国家级生态村、省级文化示范村。村里的相公庙主祀张相公,据老人回忆,钱塘江出海口一带昔日有不少相公庙,民谚称“沿江十八庙”。主祀的张相公是北宋名臣张夏,他因领导民众修筑海塘、抗御潮患而被尊为潮神。每年农历三月初六,即张夏生日这一天,当地会举行隆重的祭奠活动,形成庙会,称为“张神会”。
张夏信仰与裴肃信仰
张夏信仰和唐代浙东观察使裴肃的信仰,堪称我国传统社会里民间信仰的范例。在传统社会里,这样的精英人物死后,往往会得到朝廷和民间的共同纪念。《礼记·祭法》中提到祭祀的标准,包括对为民造福、勤于政事、安定国家、抵御灾害的人物进行祭祀。这种国家祭祀与民间信仰的互动,在张夏和裴肃的信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伍子胥:从历史人物到潮神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而逃到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兴国,并攻破楚国报仇。后因遭奸臣谗言而被赐死,尸体被投入钱塘江。《越绝书》等文献记载了伍子胥死后被奉为潮神、涛神的种种事迹。如今,海宁的“潮神祭祀”已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杭州吴山的伍公庙保存了大量关于伍子胥的祭祀记录。从唐代到清代,历代朝廷都有敕封。雍正三年,浙省抚臣题请将伍子胥封为“英卫公”,每年春秋两季致祭。乾隆十六年的祝文称他是“钱塘江之神”。苏轼在任杭州地方官时,也多次祭祝伍子胥,表达了对这位英雄的崇拜之情。
杭州伍公庙
浙江民间祭祀伍子胥的历史记载丰富。《荆楚岁时记》转引《曹娥碑》的文字记载了“迎伍君”的祭祀活动。这种祭祀仪礼后来演变成著名的水上竞技活动——弄潮。同时,伍子胥的信仰不仅限于吴地,越地民众也同样崇拜他,体现了民间信仰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多元的潮神信仰体系
《吴山伍公庙志》提到殿前供奉“潮神十八尊”,而雍正《浙江通志》则详细记载了海宁盐官海神庙供奉的十六位潮神、水神。这些神祇包括文种、霍光、周凯、石瑰、胡暹、周雄、曹春、朱彝、陆圭、张夏、黄恕、晏戌仔、彭文骥、乌守忠、汤绍恩、陈旭等。此外,钱镠和曹娥也被认为是潮神或水神。
钱镠是吴越国的开创者,其“钱王射潮”的传说广为流传。这个故事最早记载于宋代《吴越备史》,元代《钱塘遗事》有更详细的记载。明代《西湖游览志》提到杭州有铁箭巷,相传为钱王射潮之处。虽然这个传说带有神话色彩,但反映了先民抗争自然的愿望。
海宁盐官海神庙
海宁盐官位于钱塘江出海口,明清以后因江流改道成为观潮最佳地点。清雍正年间在盐官建海神庙,占地40亩,耗银10万两,形似宫殿,民间称“庙宫”。庙内正殿崇奉运德海潮之神,左右配殿供奉历代潮神、水神。
盐官海神庙
其他潮神信仰
除了进入海宁盐官海神庙从祀名单的潮神、水神外,还有许多在当地颇具影响的信仰。例如萧山湘湖一带的“黄山西南”信仰,有多种版本的传说,包括钱镠父子所封、南宋抗金英雄、五代地方官与治水专家等版本。绍兴的灵济侯陈贤因修筑海塘有功而被奉为神祇。萧山义桥的五位石匠和西兴里正杨伯远的妻子王氏等,也因修筑海塘而被民众纪念。
潮神信仰的文化意义
潮神信仰的生成和衍变与钱塘江出海口广大民众抵御潮患、保护家园的斗争史紧密相关。历史上那些带领百姓抵御潮患、修筑海塘的杰出人物,理应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纪念。这种文化行为,从民间祭祀发展为国家祭祀的认可,历经千年而不衰。各地的许多庙会也因此兴起,体现了祭祀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今天,我们对待这些文化现象应该持尊重和保护的态度。祭祀不仅是行为方式,更体现了感恩、敬畏、立德、育人的文化内涵。钱塘江出海口保存的海神庙、相公庙、潮王庙等文化纪念物,以及相关的庙会,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