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战国有纸吗?“纸上谈兵”典故的来龙去脉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战国有纸吗?“纸上谈兵”典故的来龙去脉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qulishi.com/article/202201/576749.html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夸夸其谈、缺乏实际能力的人。但你是否想过,这个典故为何会用"纸"来比喻?战国时期真的有纸吗?让我们一起探寻这个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说到纸,我们通常会想到东汉时期的蔡伦,他因改进造纸术而闻名于世。然而,考古发现表明,在蔡伦之前,西汉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不过,这种纸质地粗糙,数量稀少,成本高昂,远未普及。

蔡伦对造纸术的贡献不容置疑,但他的发明确实存在一些争议。不过,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的纸张,都出现在战国时期之后,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既然战国时期没有纸,那么"纸上谈兵"这个典故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其实,这个典故并非源自战国时期,而是后人根据历史故事创造出来的。1979年林汉达编写的《上下五千年》中有关于"纸上谈兵的赵括"的记载,可能是这个典故的来源之一。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源于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的故事。赵括自幼学习兵法,对军事理论了如指掌。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在长平展开决战,这是一场关乎两国命运的关键战役。

起初,赵国主帅廉颇采取固守策略,依托有利地形,消耗秦军实力。但这种持久战让赵国难以承受,赵王希望速战速决。秦国趁机散布谣言,说秦国最怕赵括。赵王轻信谣言,撤换了廉颇,任命赵括为主帅。

赵括虽然熟读兵书,但缺乏实战经验。他上任后,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运用理论,结果导致赵军全军覆没,自己也战死沙场。后人便用"纸上谈兵"来形容那些夸夸其谈、缺乏实际能力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赵括的评价存在争议。如果将长平之战的失败完全归咎于赵括,显然有失公允。赵国实力本就弱于秦国,赵王急于求成,再加上轻信谣言,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这场战役的悲剧。

此外,赵括并非完全纸上谈兵。如果他毫无实战能力,赵王在如此关键的战役中也不会轻易启用他。因此,"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虽然生动形象,但也不应过分苛责赵括个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