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志英教授教你正确认识化疗药安全性
郝志英教授教你正确认识化疗药安全性
近日,一则关于“化疗后的病人最好不要接触”的传言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则传言声称,化疗药物可能会通过呼吸或接触等方式传染给他人,对身边人造成伤害。这种说法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化疗后的病人真的会传染吗?
专家解读:化疗药物不会传染
山西省肿瘤医院药学部党支部书记、医务科科长郝志英教授指出,化疗药物通过静脉输液或口服进入病人体内,代谢后主要通过尿液、粪便、汗液等体液排出。这些代谢产物对健康人的影响微乎其微,不会通过呼吸或接触传播。因此,正常接触化疗病人,不会对健康人造成伤害。
虽然化疗药物有一定毒性,但主要影响的是接受化疗的病人,不会对身边其他人造成伤害。医护人员在配置化疗药物时需做好防护,但已经配置好的化疗药或口服化疗药不会挥发,不会对他人造成影响。
化疗药物的安全使用与管理
为了确保化疗药物的安全使用,医疗机构通常会采取一系列严格的管理措施。这些措施包括:
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和方法
化疗药物可以通过静脉注射、口服等多种途径给药。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可以提高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例如,对于某些刺激性较强的药物,通常会选择中心静脉置管给药,以减少对血管的损伤。
严格控制给药速度
不同的化疗药物有不同的给药速度要求。过快或过慢都可能影响药物效果,甚至增加副作用。因此,在输液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滴速,确保按照医嘱要求进行。
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化疗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和不适症状。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例如,如果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液并给予抗过敏治疗。
做好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药物外渗是化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局部皮肤损伤甚至坏死。预防措施包括使用深静脉置管、提高穿刺技术等。一旦发生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尽量回抽残留药液,并根据药物性质采取冷敷、解毒剂注射等处理措施。
防范化疗药物外污染的措施
除了确保患者安全使用化疗药物外,医务人员还需要采取严格的职业防护措施,以防止化疗药物对外环境造成污染。这些措施包括:
使用密闭系统进行药物配制
密闭系统可以有效防止药物在配制过程中挥发或泄漏,减少对操作人员的暴露风险。
在专门的化疗药物配制室操作
配制化疗药物应在专门的配制室内进行,配备生物安全柜和通风系统,确保操作环境的安全性。
医务人员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
在配制和使用化疗药物时,医务人员需要穿戴防护服、手套、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用品,减少皮肤和黏膜的直接接触。
正确处理使用后的医疗废物
化疗药物相关的医疗废物需要按照危险废物进行分类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结论
化疗是一个广泛被讨论的话题,关于化疗后病人的谣言也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传播。此类谣言具有缺乏科学依据、误导性强等特点。并且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如恐惧、担忧等。这些情感因素会促使人们更容易相信并传播谣言,尤其是在面对健康问题时。因此,公众在面对此类谣言时,应该保持理性和警惕,不轻信未经证实的信息。
化疗药物虽然具有一定的毒性,但通过科学的管理和规范的操作,可以确保其安全使用。化疗后的病人不会对身边人造成伤害,公众应理性对待,不轻信未经证实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