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郑州开元寺塔的历史探秘
千年古刹:郑州开元寺塔的历史探秘
在河南省郑州市,有一座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的古塔,它就是郑州开元寺塔。这座千年古刹不仅见证了郑州的历史变迁,更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研究北宋佛教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历史沿革:从盛世兴建到战乱损毁
据明《嘉靖郑州志》记载,开元寺塔位于郑州城东的开元寺内,寺名源自唐玄宗开元年号。然而,考古发现证实该塔实际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这一结论得到了七十年代出土石棺上刻“大宋开宝九年”的证实。
北宋时期,开元寺塔以其雄伟的气势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1007年,宋真宗拜谒宋陵后,特意驻跸郑州,前往开元寺观瞻新塔,并命随行的书法家杨维之为之书碑。这一历史记载出自北宋杨亿的《杨文公谈苑》,展现了开元寺塔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明清时期,开元寺塔以“古塔晴云”之名列入郑州八景。清代知州张钺曾作《咏古塔晴云》诗,生动描绘了古塔在晴空下的壮丽景象:“擎天一柱映斜日,高造浮屠上入云;伊孰当年藏舍利,烟岚雨后色平分。远近群瞻卓笔形,无心出岫忽升腾;鸽王离怖梵天近,五色蒸霞绕上层。”
然而,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塔最终未能逃脱战火的摧残。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开元寺在战火中被毁,仅剩一座残塔。1944年春,日寇进犯郑州时,残塔倒塌造成人员伤亡。
建筑特色:八角十三层的楼阁式砖塔
虽然开元寺塔已毁,但通过梁思成先生1937年的手绘图,我们得以一窥其昔日风采。该塔为八边形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高十余丈,与北宋时期其他砖塔的建筑风格相似。这种八角形的平面布局和楼阁式的结构,体现了北宋佛教建筑的典型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郑州民间流传着开元寺塔与郑州城之间特殊的联系。据传,郑州城像停泊在圃田泽岸边的一条大船,开元寺塔就像船的桅杆,塔的下面是一口八角琉璃井,井底联通大海,永不可犯的。这种传说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也反映了开元寺塔在郑州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地宫考古:惊世文物重现天日
1975年,对开元寺塔地宫的保护性清理工作再次提上日程。考古挖掘开始后,老城区的人们几乎倾城而出,都想第一时间亲眼目睹“神秘的八角琉璃井”。随着抽水泵的轰鸣声,地宫中的结构遂渐显现,激动人心的一刻终于到来,第一个捞上来的是守护神金刚力士像,紧接着是护法神石雕天王像,它们通体贴金彩绘,金光闪闪,引来阵阵惊呼声,压轴出场的是雕刻精美的石棺。
地宫墓穴由石条砌筑,墓室为八边形,墓顶由七层石板自下逐层错缝内收叠砌,最顶部用一块八角形石板封盖,石板上雕莲花藻井(出土文物收藏在郑州市博物馆)。地宫出土的石刻造像,展示了北宋佛教高超精湛的造像艺术,地宫门额雕刻的佛祖讲经像,释迦牟尼佛身着汉式通肩袈裟,坐于莲花台,迦叶、阿难两大弟子侍立于佛祖左右。迦叶眉头紧锁,坚忍持重;阿难面容圆润,神情恭顺。两力士手持金刚杵,怒目狰狞,一力士口微张,另一大张,似厉声怒斥,咄咄逼人之势跃然石上,张口的发“阿”声,闭唇似发“吽”声,(“哼哈”二将)。两位天王则头戴华冠,身着铠甲,庄严沉雄。
石棺棺身两侧是高浮雕佛教故事“十大弟子举哀图”,石棺下的须弥座上,雕有吹拉弹唱的十一个伎乐人物,石棺下层棺座四角,雕有负棺力士,弓腰负重,奋力托举。棺座四个面雕有瑞兽。2017年,浙江省博物馆举办隋唐五代佛教文物展,点名邀约开元寺石雕,开元寺地宫石雕第一次完整出展。
文化遗产:历史见证与艺术瑰宝
开元寺塔及其地宫出土的文物,不仅是研究北宋佛教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也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和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这些文物现收藏于郑州市博物馆,成为研究北宋佛教文化和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北宋时期佛教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此外,开元寺还保存了一座道教经幢,全称《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唐会昌六年(846年)正月十五日刻立,出处不详。青灰石质,八棱柱状,底座及顶盖已失,从第一面至第七面,上部分别刻“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等字,太原王维度刻字,第八面刻立日期。
虽然郑州开元寺塔已不复存在,但其遗址和出土文物仍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通过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一窥北宋时期佛教文化的繁荣,感受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开元寺塔不仅是郑州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