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博物馆:三件国宝级文物见证千年文化
定州博物馆:三件国宝级文物见证千年文化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中山东路南侧,一座仿汉代建筑风格的博物馆静静矗立,这便是定州博物馆。2018年迁入新馆以来,这里已成为展示定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馆内藏品5万余件,其中国宝级文物3件,国家珍贵文物965件,年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2024年5月,定州博物馆成功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禁止出境的国宝:白釉龙首刻莲纹大净瓶
1969年5月,河北省定县(现定州市)电力公司在挖沟时,意外发现了尘封千年的静志寺塔基地宫。在这批震惊考古界的出土文物中,一件北宋定窑白釉刻莲纹龙首净瓶尤为引人注目。
这件净瓶高60.5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10.5厘米,重2.85千克。瓶口呈喇叭形,长颈,鼓腹,圈足。最引人注目的是瓶口处的龙首流,龙首造型生动,张口吐舌,舌部形成流口。瓶身刻有莲花纹,线条流畅,层次分明。釉色洁白如雪,釉质温润如玉,展现了北宋定窑白瓷的最高工艺水平。
净瓶是佛教僧侣常用的法器,用于盛水或净手。这件净瓶不仅是一件实用器物,更是一件集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于一体的珍贵文物。它见证了北宋时期定窑白瓷的辉煌,也体现了当时佛教文化的繁荣。
东汉玉雕: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
定州博物馆的另一件禁止出境的国宝级文物是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这件文物出土于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由四块新疆和田镂雕黄玉片插接而成。玉座屏两侧支架为连壁形,表面透雕加线刻的翼龙、螭虎,代表东西方位。主体玉片上刻有西王母和东王公的形象,周围饰有羽人、朱雀、玄武、玉兔、三足乌、九尾狐、熊等神兽。这件玉座屏不仅是目前唯一考古所见的实物,更是一件集神话传说与精湛工艺于一体的稀世珍品。
汉代玉璧:青玉龙螭衔环谷纹璧
同样出土于刘畅墓的青玉龙螭衔环谷纹璧,是定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这件玉璧宽24.4厘米,厚1.1厘米,是目前所见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汉代玉璧。玉璧上部透雕龙螭衔环,两侧各透雕一对形体较小的龙螭,璧面满布规整饱满的谷纹。这件玉璧不仅展现了汉代玉雕工艺的巅峰水平,更寄托了古人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定窑精品:白釉葵口“新官”款碗
在定州博物馆“天下大白”展厅内,一件定窑白釉葵口“新官”款碗以其精美的工艺和背后的故事吸引着观众的目光。这件瓷碗外底心刻行书“新官”二字,胎白质细,施釉均匀,洁白莹润,外壁有垂浆泪痕,呈五曲花口式。碗敞口斜壁,下腹缓收,矮薄圈足,胎薄处仅有2毫米,击之声音悦耳动听,完美体现了定瓷“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
这件文物的发现颇具传奇色彩。1960年8月,定县电器设备厂邸志荣等几名工人在定州贡院大院内挖土时发现了一个窖藏。经过定州博物馆老馆长刘殿庚耐心解释,并买来6个新碗作为赔偿,终于将工人们手中的6个大瓷碗顺利换出。经过考证,这两款瓷碗外底心刻行书‘新官’二字,胎白质细,施釉均匀,洁白莹润,外壁有垂浆泪痕,呈五曲花口式。
定州博物馆的三件国宝级文物,以及众多珍贵文物,共同展现了定州从汉代到宋代的辉煌历史。无论是汉代玉器的精美绝伦,还是北宋定窑瓷器的巧夺天工,都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与匠心。走进定州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