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的“囿”:中国古代园林的起源
商朝的“囿”:中国古代园林的起源
商朝的“囿”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最早形式,也是中国古代园林的起源。在公元前16至11世纪的商朝奴隶社会中,以商王为首的贵族建造了这些用于狩猎和娱乐的大型园林。它们不仅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还体现了奴隶主阶级对自然景观的审美追求。
“囿”最初指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后来泛指四周有围栏的菜园、果园等。在商朝末年和周朝初期,不仅帝王有“囿”,等而下之的奴隶主也有“囿”,只不过规模大小有所不同。商朝的“囿”多是借助于天然景色,让自然环境中的草木鸟兽及猎取来的各种动物滋生繁育,加以人工挖池筑台,掘沼养鱼。范围宽广,工程浩大,一般都是方圆几十里,或上百里,供奴隶主在其中游憩、礼仪等活动。
《史记》中记载了殷纣王的沙丘苑台,这是商朝“囿”的典型代表。纣王“益收狗马奇物……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乐戏于沙丘”。这表明商朝的“囿”不仅是狩猎场所,还是欣赏自然界动物活动的审美场所。商朝社会已有了奴隶私有制的社会关系,并以农业生产占主要地位,狩猎已不再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劳动。为了重温过去的生活方式,为了得到再经历一次的享受,转而成为专门供脱离生产活动的奴隶主娱乐和享受。
商朝“囿”的兴建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商朝国势强大,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上发明了甲骨文等文字,为园林的兴建提供了基础。商王是商朝的最高统治者,拥有对全国土地的占有权,可以将土地授予各级贵族和方国。同时,商王有权支配贵族、诸侯和臣服方国所占有的土地和人口,可以对诸侯首领贵族晋爵、施罚。这种强大的中央集权为大规模园林的建设提供了可能。
商朝的“囿”不仅体现了当时的园林艺术,还反映了奴隶主阶级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这种园林形式一直延续到清朝,成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重要源头。从商朝的“囿”到后来的皇家园林,如避暑山庄,都保持着骑马射箭等礼仪、游憩活动的传统。这种延续性表明商朝“囿”在中国园林史上的开创性地位,以及其对后世园林艺术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