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道路绿化新趋势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道路绿化新趋势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在雨水充沛时,城市能够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减少城市内涝;在干旱缺水时,又能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渗透、净化和循环利用,促进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海绵城市与道路绿化的创新融合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道路绿化不再仅仅是美化环境的装饰,而是成为城市雨水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新技术的应用,道路绿化能够有效提升城市对雨水的吸纳、蓄存和净化能力。
透水铺装:让道路会“呼吸”
传统的道路铺装材料如沥青和混凝土,虽然耐用但不透水,容易造成雨水径流。而透水铺装材料如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能够有效吸收雨水,减少地表径流。透水铺装的孔隙结构允许雨水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同时过滤掉部分污染物。
下沉式绿地:雨水的“蓄水池”
下沉式绿地是一种低于周围地面的绿化区域,能够有效收集和储存雨水。雨水通过绿地的土壤渗透,经过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的净化作用,最终补充地下水。这种设计不仅能够减少城市内涝,还能为城市提供更多的绿色空间。
雨水花园:城市中的“绿色海绵”
雨水花园是一种特殊的园林景观,通过精心设计的地形和植物配置,能够有效收集和净化雨水。雨水花园通常设置在道路两侧或建筑周围,能够拦截和净化雨水径流,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同时,雨水花园还能为城市提供美观的景观和生态栖息地。
实践案例:烟台的海绵城市之路
烟台市作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自2022年启动相关项目以来,已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烟台市分类推进205个示范项目,预计总投资66亿元。到2024年底,将完工项目89个,88个项目按照既定时间节点开工和有序建设。中心城区建成海绵城市达标面积234.8平方公里,建成区达标面积将达55%以上。
智能化管理提升小区宜居度
在莱山区保利·明玥春江小区,通过“源头分散滞蓄+末端调蓄控制”相结合的建设思路,小区实现了雨水的有效管理和循环利用。小区采用透水铺装,设置卵石沟和雨水花园,雨水通过这些设施进行滞留和净化。更值得一提的是,小区末端设置智能雨水调蓄池,配备智慧运维管控系统,实时监测水质水量,处理后的雨水回用于小区内部水景喷灌、绿化浇洒、道路冲洗。
海绵设施融入公园建设
在黄渤新区天地广场,通过雨水花园、调蓄水景、下沉广场等海绵设施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场地排水问题,还打造了一个生态友好的城市公园。广场通过透水铺装、下凹绿地等设施,有效滞蓄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85%,全面提升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政策引领:义乌的探索与实践
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和标准。以义乌市为例,其制定的《义乌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细则》明确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原则和具体要求。
政策目标与原则
义乌市提出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增强城市雨洪自然调节能力,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政策强调政府主导、生态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
全流程管控
实施细则适用于义乌市中心城区及各镇区范围内的所有新(改、扩)建的房屋建筑、市政、交通、水利等工程项目。政策对土地管理、项目立项、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管理、竣工验收、运营维护等环节均提出了具体要求。
部门协同推进
义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具体协调和指导推进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组织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义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将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指标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并指导详细规划编制。其他相关部门如义乌市发改局、水务局等按照各自职责协同推进。
未来展望:海绵城市引领城市绿色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是解决城市水问题的技术革新,更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它要求我们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更加注重自然与人工系统的和谐共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各界认识的加深,海绵城市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趋势。我们期待更多城市能够借鉴先行者的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为建设更加绿色、韧性、宜居的城市环境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