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理压力遇上长期疲劳:如何破解身心疲惫的恶性循环?
当心理压力遇上长期疲劳:如何破解身心疲惫的恶性循环?
15岁的小L,是一名即将参加中考的初三学生。她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优秀,性格乖巧,一直是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但在她六年级时父母开始经常吵架,小L变得总是闷闷不乐,和父母、朋友的交流越来越少,逐渐习惯了掩饰自己的情绪。
进入初中以后,人际关系变差,逐渐被同学孤立。经常和母亲说自己很疲惫,没有精神,胸口憋闷,全身不舒服,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也开始走下坡路。
初三开始,小L感到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总是担心成绩不好,紧张时腹痛、便秘,疼痛严重时起不了床,不能坚持上学,频繁请假。母亲陪小L到儿科就诊,做了多项相关检查,均未查出明确的躯体疾病。此后小L腹痛的症状经常反复,心情不好时更加明显,母亲便带她寻求心理治疗师的帮助。
随着中考的临近,小L经常会在感到压力大时出现腹部不适、恶心、没有胃口、便秘与腹泻交替、头晕、颈肩疼痛、身体发沉、总感到疲乏无力、脑子变笨、记性变差、走路时腿软、失眠多梦。她非常伤心沮丧,也变得更加焦虑,担心考不上理想的高中,担心老师、同学对自己有不好的看法。上课时经常感到紧张、心慌、胸闷、呼吸困难、头晕、手抖。在心理治疗师的建议下来到精神科就诊。
像小L一样由于各种躯体不适症状多次至综合医院检查,最终来到精神科就诊的孩子有很多。当孩子对身体不适的主观报告与医院的检查结果不一致时,我们需要考虑是否是抑郁、焦虑的躯体化症状。事实上,在青少年无法解释的躯体不适背后,通常隐藏着值得家长关注的精神障碍。
心理疲劳:现代人的隐形杀手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长期疲劳已成为许多人的常态。而这种疲劳往往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心理压力。
心理疲劳,也称为“精神疲劳”,是指由脑力劳动繁重、神经系统紧张程度过高或长时间从事单调、厌烦的工作而引起的精神疲怠现象。长期的心理疲劳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还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如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等。
研究表明,心理压力是导致心理疲劳的主要原因之一。英国心理学家海德费曾指出:“绝大多数疲劳,都是由于心理的影响,纯粹由生理引起的疲劳是很少的。”情绪上的不稳定和冲突,特别是抑郁和焦虑,往往是导致心理疲劳的直接原因。
谁在消耗我们的精力?
不同人群面临的主要压力源有所不同:
- 职场人士:工作压力、职业发展瓶颈、人际关系复杂等
- 学生群体:学业压力、考试焦虑、同伴关系等
- 家庭主妇:家务负担、经济压力、社会认同感低等
- 自由职业者:收入不稳定、自我管理困难、社交圈狭窄等
这些压力源如果得不到有效应对,就会转化为心理疲劳,进而影响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
如何摆脱心理疲劳?
面对心理疲劳,我们并非无计可施。以下是一些经过专家验证的有效方法:
1. 调整作息与饮食习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合理安排饮食,避免过多摄入高脂肪、高糖分食物,注意清淡饮食,保持能量充沛。
2. 逐步恢复工作节奏
不要一开始就投入大量工作。可以先从简单的任务开始,逐步适应工作节奏。例如,先处理一些简单的邮件或轻松的项目,逐步过渡到更具挑战性的任务。
3. 管理压力与情绪
每天花10分钟做深呼吸练习,或者尝试冥想放松,帮助自己恢复心理平衡。另外,与朋友或同事沟通交流,分享自己的焦虑和困惑,也可以缓解内心的不安与压力。
4. 设定小目标与奖励
不要一开始就对自己要求过高,设定一些容易实现的小目标。例如,每天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逐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增加成就感。
5. 改善工作环境
整洁、舒适的工作环境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焦虑感。回到工作岗位后,可以给自己的办公桌做一次大扫除,整理物品,放置一些绿植或激励性的小物品,创造一个愉快的工作氛围。
6. 保持积极的工作心态
想想回到工作后的职业目标和未来规划,找到工作的意义和动力。无论是为了个人成长,还是为了获得经济回报,明确目标能帮助你更好地恢复工作动力。
7. 减少对工作的完美要求
节后可能会遇到一些工作上的变化或新的挑战,不必太过担心,保持灵活应变的心态,减少对工作的完美要求,接受并适应这些变化。
8. 学会自我奖励,保持乐观态度
在达成某个小目标或完成一项任务后,给自己一些小奖励,以增强自我肯定感和成就感。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能够克服挑战。
结语
心理健康是每个人的重要课题。当我们感到疲惫时,不妨停下来思考:是不是心理压力在作祟?通过科学的方法调整心态,合理安排生活,我们完全有能力摆脱心理疲劳,重新找回活力与激情。
记住,照顾好自己的心理健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