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老天津的 “洋货市场”说开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老天津的 “洋货市场”说开去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financialnews.com.cn/2024-09/13/content_408265.html

天津作为中国北方的重要港口城市,自清代中叶以来就与世界保持着紧密的贸易联系。从早期的洋货街到现代的洋货市场,天津的商业发展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变迁。本文将带您穿越时空,探寻天津洋货市场的前世今生。

时下一些消费者喜欢通过跨境电商“海淘”,也爱逛“外贸街”或“外贸店”。其实,早在清代中叶,天津就已成为世界连通性较强且颇为“洋气”的城市,人们在这里可方便地购买到新奇的“洋货”。

清代天津诗人崔旭在《竹枝词》里说:“百宝都从海舶来,玻璃大镜比门排;荷兰琐伏(琐服,旧指用鸟毛织成的衣料)西番锦(缎),怪怪奇奇洋货街。”这里的“洋货街”当时也称“小洋货街”,位置在天后宫的宫南、盐关浮桥(东浮桥、金汤桥)一带,道光二十六年(1846)的《津门保甲图说》中已有标示。又据《天津市地名志·南开区卷》中表述,小街北起公安局胡同(连接水阁),南至大水口胡同,具体位置相当于后来的张自忠路、手帕厂附近。之所以称“小”,系因店铺都不大。

这处洋货街类似老广州的十三行,即专营外贸商品,与洋商、洋货密不可分。咸丰十年(1860年)天津开埠以来,外商通过海船来到大沽口,进内河至天津卫,一部分人最先的落脚点就在三岔口宫前码头,有些人顺势住在了宫南宫北、盐关浮桥及东城墙根(今东马路)附近,在此陆续开洋行进行贸易。文史专家顾道馨、张仲(1986年)在联名的文稿中曾记:“在19世纪末叶,宫北大街上却是洋行一家挨着一家,如怡和、仁记、新泰兴、飞龙、世昌、三井等洋行都在这里设店营业。”当时,这里也俗称“上行”,名气很大,且与钱庄金融业并行发展。此为洋货街成因之一,是外来拉动。后来随着英法租界的迅速开发,一批洋商、洋行才转移过去。至今,宫北还遗有一条老胡同,名叫“萨宝石”,因旧年主营茶叶、皮货生意的俄商萨宝石洋行而得名。

在洋货街上抬眼可见“洋广杂货”的招幌,“洋”即洋货,“广”即闽粤货。何来如此之多的外国货呢?清代官方允许漕船运漕粮的同时可装载少量免税商品,南方客商纷至沓来,源源不断将广东货、外国货带到了北方,特别是海河大码头。许多外国货皆被人们俗冠以“洋”字,举凡洋布、洋线、洋火、洋灯、洋钉子、洋袜子、洋纸烟等无所不包,买卖两旺,如此情形也有了《竹枝词》里的描述。这是洋货街成因之二,是南来拉动。

说到南来商货,还有一例。清末民初天津还有条小街也兼销洋货——针市街。它地处北门外,是天津商业的发祥地,此处有估衣街,路西还有竹竿巷、针市街等,正兴德茶庄、隆顺榕药材庄等老字号都发祥于此。清代南方商人通过水运将当地的土特产、药材、竹木、染料、丝绸、茶叶等运到针市街交易,其中当然不乏“洋货”,尤其是德国产的缝纫针销量最大,所以称此为针市街。这一带还有商号以批发“太古”白糖及相关商品。

宫南、宫北、东马路、针市街的洋货经营主要以开门面坐商“内局”为主,那么,更接近今人思维的“洋货市场”在哪?在新桥市场。

“新桥”位于何处?1937年天津沦陷后,当局于1939年在日租界海河边架起一座简易木桥,通往对岸的意奥租界,该桥就叫新桥。1945年抗战胜利后,更名胜利桥,即现在的北安桥。话说日军投降后,有美国海军陆战队进驻天津,随舰船一起到来的还有不少物资和商品。于是,天津有的生意人收购美国兵闲置富余的一些东西,再倒手卖给一般小商贩。眼见此举逐渐活跃,当局部门为便于管理,便在新桥边的河岸上(相当于北安桥张自忠路一侧)搭了几个临时帐篷,一来二去形成专卖美国货的服装百货市场,俗称新桥市场,1946年左右已具规模。

新桥洋货市场里的商品实在让人眼花缭乱。市场粗分为服装区、百货区,比如服装市场可见美国的牛仔裤、夹克衫、军棉猴(棉大衣)、棉帽、毛毯、睡袋、皮暖靴等。百货市场里有圆珠笔(当时俗称原子笔,因原子弹而得名)、派克牌钢笔、透明彩色塑料(俗称玻璃)发卡、丝袜、皮带、皮包、塑料凉鞋、尼龙毛牙刷、指甲刀、打火机,以及喷雾杀虫剂(俗称滴滴涕)等。另外还有口香糖和各种罐头、不锈钢餐具等,也算得上是逛了开眼界的地方。

因外国商品在津有销路,后来开封道、西安道一带也出现了洋货摊,但都不及新桥市场有规模。另有机灵的小商人又衍生出新行当,如20世纪40年代中期旅顺道(后随拓宽道路并入保定道)上有一家外国军兵消费合作社,店中进口商品只卖给外国人且免税,所以有人在商店附近收购,或让军兵去代购。当然,商贩多少得会点儿外语,甚至有请英语老师合伙干的。1947年以来美军撤离天津,新桥市场商品随之断供,自然也就消失了……

天津塘沽地处渤海湾,是大码头,大量海员登岸、驻足于此。早在20世纪60、70年代,有的船员在码头附近路边一站,见有人路过便上前搭讪,悄悄从怀里掏出外国手表、照相机、望远镜之类的小商品,路人若有意,双方一讨价还价就成交了。那年月商品资源相对匮乏,洋货在普通百姓眼里尚属稀奇宝贝,所以类似交易有一定市场,随着卖的、买的越来越多,所售商品从小到大,尤其是自行车等最受欢迎。塘沽的洋货民间交易在20世纪70年代末进入自由发展期,80年代在塘沽河北路等处自发形成了有点儿人气的市场,那片地儿也被俗称为“鬼市”,舶来品的种类也日渐增多。

时光荏苒,随着社会生活与商品市场的活跃,洋货市场在1989年以来得到规范发展并搬迁(津塘公路南侧、塘沽抚顺道附近),进入90年代迎来黄金期。当时不存在网购,更没有“海淘”一说,洋货市场不仅吸引着无数天津人,就连北京人也愿意跑来淘几件洋玩意儿。作为华北地区首家建立的专门进行进口货交易的市场,其影响力与日俱增,乃至辐射三北地区。如今的新洋货市场已成为现代商业区,“洋货”二字虽已失去原本定义,但洋货市场仍在民众心中留有深深的烙印,依然是天津滨海新区重要的旅游打卡点。

想当年,塘沽洋货市场的热度也波及到了天津市内。1989年位于西南角的天津商场开业后拉动了周边繁华,大致在1992年底,商场西侧小街出现了主营进口旧服装的“廉价洋货市场”,且与知名的服装街近在咫尺。小街上,从几块钱一件的衬衣,到几百元一套的西装比比皆是。高利润也引来跟风潮,当时一阶段在河北大街、尖山黄山路、北安道、万新村等地相继形成或大或小的洋货(旧衣物)市场。

同时期天津市内最火的洋货市场要数小白楼镇江道市场。最兴旺时,市场云集了六七百家摊点,服装、五金、日用品、摩托车等新潮时髦商品琳琅满目,货物多是“倒爷”从广东、福建等地批发来的,许多衣服甚至是整包或论斤低价趸的。据民间行里人说,当时一般衣服每件能赚三四十元,若稍加工后,每件就有百元左右的利润,一些经营者发迹于此成为“万元户”,走上富裕之路。

有趣的细节是,这条街周围还引来不少织补、小改服装的手艺人,从最初为买旧衣服的顾客服务,随后也发展为一项营生。大致2005年前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小白楼市场及其他同质市场逐渐衰微,“洋货”风光不再,人们已学会了点点手机轻松下单。


天津街景。 安仁 摄


清末,老天津的洋货街。由国庆 供图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