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齑画粥”:范仲淹的苦读岁月与士人精神
“断齑画粥”:范仲淹的苦读岁月与士人精神
“断齑画粥”是北宋名臣范仲淹早年求学时的一段佳话,出自宋·释文莹的《湘山野录》。这个成语不仅描绘了范仲淹艰苦卓绝的学习生涯,更凝结了一种不屈不挠、砥砺前行的精神品格。
苦读岁月:长白山下的醴泉寺
公元1008年,20岁的范仲淹被养父朱文瀚送入山东长白山醴泉寺读书。在那里,他开始了长达三年的苦读生活。每天晚上,范仲淹会煮一锅小米粥,待其冷却凝固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配以少量腌菜。这种简单到近乎苛刻的生活方式,正是“断齑画粥”典故的由来。
艰难求学:从孤儿到进士
范仲淹的早年生活充满了坎坷。他两岁丧父,母亲带着他改嫁。在继父友人的引荐下,少年范仲淹来到山东长白山醴泉寺读书。他每天晚上煮一锅粥,等冷却凝固后用刀划为四块,早晚各吃两块,配着十几根碎咸菜、半盂醋和少许盐一起吃。如此艰苦的生活,范仲淹一过就是三年。这就是“断齑画粥”的由来。成年后,范仲淹到应天书院求学,每天埋头苦读只吃点儿粥,却不以为苦。他的一位同窗见状,便让家人送饭时多捎上一份。不几日,却发现饭菜丝毫未动,大为不解。范仲淹致歉后说:“我多年吃粥已成习惯,一旦享受美食,日后怕吃不得苦。”
精神传承:从个人到家国
“断齑画粥”不仅是范仲淹个人的求学经历,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体现了在逆境中坚持理想、不屈不挠的品格。范仲淹后来在《告诸子及弟侄》中教导后辈:“凡见利处,便须思患”“惟能忍穷,故得免祸”“虽清贫,但身安为重”。这种清廉俭朴、刻苦自励的精神,不仅影响了他的后代,也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影响:从历史到当代
在范仲淹影响下,他的四个儿子皆入仕,并以忠直清廉著称。次子范纯仁官至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始终廉俭如一,被称为“布衣宰相”。他立下“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的家训,与其父家风一脉相承。范纯仁之子范正平为官刚正不阿,不畏强权,处罚强占民田的蔡京二十斤黄金,即使后来被奸臣蔡京诬陷下狱也不移其志。范氏后人秉承祖训,人才辈出,良好家风代代相传。
当代启示:从个体到社会
在当今社会,“断齑画粥”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物质丰裕的今天,更需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正如范仲淹所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和担当,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电视剧《梦华录》以北宋为背景,展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其中对范仲淹形象的塑造,不仅是对历史的还原,更是对士人精神的致敬。通过荧幕,我们得以一窥这位伟大政治家、文学家的风采,感受“断齑画粥”背后蕴含的深意。
“断齑画粥”不仅是对范仲淹早年生活的描述,更是一种精神象征,鼓励人们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通过努力实现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