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让红安红薯产业焕发新生机
科技创新让红安红薯产业焕发新生机
“红安苕”是湖北省红安县的特色农产品,也是全国第一个甘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然而,近年来,由于品种退化、产量下降等问题,红安红薯产业一度陷入困境。面对挑战,红安县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通过科技创新为红薯产业注入新活力,不仅解决了传统种植中的技术难题,还开发出多元化产品,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传统农业的困境
红安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自然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适中,阳光充足,雨量充沛,且土壤含砂量大,非常适合红薯生长。这里种植的红薯品质优良、口感独特,因此“红安苕”逐渐成为当地的特色主导产业。
然而,由于世代留种,长期的无性繁殖导致红安红薯因病毒侵染而逐渐退化。这不仅使得产量大幅下降,品质和品相也严重退化。同时,缺乏有效的栽培技术和市场推广手段,使得红薯产业的发展陷入困境,甚至出现了除种植户自家食用和少量送亲友外根本卖不出去的尴尬境地。
科技创新破解产业困境
面对这一挑战,红安县瑞沣种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姚峰决定寻求科技支持。他联系到华中农业大学的蔡兴奎老师,希望其能帮助解决红安红薯的脱毒问题。经过多次试验,蔡兴奎团队终于攻克了薯类种苗脱毒技术这一难题。
种苗脱毒技术的核心是在种薯的茎尖上截取最顶端未被病毒感染的一小截茎尖组织,长度约0.2至0.3毫米,通过培养和扩繁,最终选育成可以大规模种植的健康种苗。然而,这一技术在马铃薯上已取得成功,但应用到红薯上却遇到了不少困难。经过9个多月的不懈努力,蔡兴奎团队终于培育出了第一批脱毒苗。
为了解决脱毒苗在移植过程中的存活率问题,姚峰投资900多万元,在瑞沣基地内建起了全省最大的红薯组培脱毒种苗繁育中心。从2020年起,蔡兴奎每周都要来一次红安,一头扎进组培中心,指导脱毒苗的培育工作。
科技创新带来的产业变革
依托科技小院,蔡兴奎团队每年繁育脱毒种苗1亿株,成功脱毒紫檀红等13个甘薯品种,为红安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的种苗服务。脱毒后的红薯品种展现出显著的优势:平均亩产提升至5000多斤,较脱毒前产量翻番,商品薯率由原来的20%提升至70%以上。
解决了良种问题后,如何提升精品薯比例成为下一个攻关目标。蔡兴奎及其科研团队继续在科技小院开展栽培技术的优化与创新工作。他们通过改变快繁条件、调整栽培密度和方式等手段,进一步提高了红薯的产量和品质。如今的红安红薯,不仅个头匀称,每个重量都稳定在约3两(150g)左右,展现出极高的标准化水平。而且其外皮光滑、色泽诱人,肉质细腻、口感香甜,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满足了现代人对健康食品的高品质追求。
在产品开发方面,红安红薯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食用方式。通过科技创新,当地企业开发出紫檀红、西瓜红、骑龙红等多个品种,不仅在国内市场畅销,还远销海外。据统计,目前红安红薯的种植面积已达到2.5万亩,累计推广种植面积2.5万亩,农民直接增收2500万元。
科技创新不仅解决了红安红薯产业的困境,更为其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与高校的深度合作,红安县探索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带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未来,随着更多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红安红薯产业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