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技术让敕勒川草原焕发新生
现代农业技术让敕勒川草原焕发新生
敕勒川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北部的大青山脚下,曾经是一片砂石遍布的荒滩。近年来,通过实施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这片草原重新焕发了生机。
近自然修复方案的创新应用
在敕勒川草原的生态修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人工干预下模拟天然草原”的近自然修复方案。这一方案的核心是在充分了解当地自然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人工干预恢复草原生态系统,使其逐步接近自然状态。
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修复工程的主要实施者,采用了多项现代农业技术。他们首先对当地的土壤、气候和原生植被进行了详细调查,然后筛选出适合当地生长的乡土植物进行种植。这些乡土植物不仅适应性强,而且能够与当地生态系统和谐共生,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
乡土植物的选育与应用
蒙草集团在乡土植物的选育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以“哈素海野大麦”为例,该品种经过13年的持续培育,最终从1355株原始材料中筛选出34株优质植株。这种野大麦不仅耐盐碱、耐旱,而且产量高、适口性好,非常适合在敕勒川草原种植。
目前,蒙草集团已通过审定认定国家及自治区草品种33个,引种驯化乡土植物200余种,为敕勒川草原的生态修复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
生态修复的显著成效
经过持续的生态修复,敕勒川草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修复面积已达3万余亩,草原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多种植物和动物陆续回归。监测数据显示,修复后的草原干草产量、固碳量、释氧量均比修复前提高了近12倍。
这片曾经的荒滩如今已成为呼和浩特市的“天然氧吧”,不仅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还成为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同时,草原的恢复也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牧草资源,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科技创新引领生态建设
敕勒川草原的成功修复,充分展示了现代农业技术在生态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近自然修复方案和乡土植物的应用,不仅恢复了草原的自然风貌,更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未来,随着更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敕勒川草原将变得更加美丽,为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设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