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从革命战士到文学巨匠
周立波:从革命战士到文学巨匠
周立波,原名周绍仪,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与孙犁、赵树理、柳青并称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他1908年8月9日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县资江畔的邓石桥清溪村。中学毕业后,他前往上海投身革命斗争,并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成为一名前哨战士。
1937年9月,周立波遵照组织安排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在根据地的抗日军民中,他找到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他曾计划“抛弃纸笔,去做一名游击队员”,但由于工作需要,这一愿望未能实现。随后,他被派往大后方的国统区,向那里的人民介绍八路军和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
1939年12月,周立波应召回到延安,被安排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担任编译处处长兼文学系教员。在那里,他以广博的学识和诲人不倦的热忱,赢得了广大学员的爱戴。
1942年春,为深入调查和解决延安文艺界存在的问题,毛泽东专门约请周立波等鲁艺教师座谈,拉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序幕。座谈会的召开,让当时的延安文艺工作者明确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和道路。
在“延安整风运动”后,党中央决定以开垦南泥湾的三五九旅为主力,南下开创抗日根据地。周立波闻讯后,决定投笔从戎,参加南征,出任南下支队司令部秘书。在南征中,部队历尽艰险,战斗频繁,冲破100多条封锁线,往返7省战场,行程计15000余里。周立波始终以一个普通战士的姿态,和战士们一起,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
南下支队的副政委王恩茂回忆周立波当年的随军南下时说:“如果说我们南下的同志是钢铁战士的话,周立波就是钢铁的文艺战士!”
解放战争全面展开后的1946年10月,周立波来到东北哈尔滨,作为土改工作队员到松江省珠河县(不久改为尚志县)元宝区,参加土改运动。之后,他根据这段时期的斗争生活,以及所掌握的东北土地改革的材料,写就了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暴风骤雨》是反映土改斗争的最初一部作品,也是最成功的一部作品,一经问世即引起轰动,被称为实践毛泽东《延安讲话》精神、贯彻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方针之典范,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这部小说出版后,发行量很大,当时的土改工作队员几乎人手一册,成为工作的必备参考书。
周立波与农民交谈
建国初期,周立波还担任了彩色纪录片《解放了的中国》、《锦绣河山》的文学顾问。1951年,《解放了的中国》与其小说《暴风骤雨》同时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以后,他把自己全部的斯大林文学奖金捐献给了志愿军。
1952年,他根据自己在北京石景山钢铁厂的生活体验,开始了第二部长篇小说《铁水奔流》的创作。这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首部反映新中国工业建设和工人斗争生活的作品。1955年5月,《铁水奔流》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
1955年后,周立波回到家乡湖南,担任省文联主席兼党组书记。之后创作出反映农业合作化的《山乡巨变》,以及20多篇乡土短篇小说。后来,周立波因为应广州《羊城晚报》约请、写作了散文《韶山的节日》而给自己招来麻烦。这部作品因为生动记叙了毛泽东1959年6月在罗瑞卿陪同下回韶山故里访问的情景,而被认为是给罗瑞卿翻案。
1979年9月25日,周立波在北京病逝,此去数十年,愿前辈安息!
周立波与夫人姚芷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