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建议:科学控糖,享受健康生活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建议:科学控糖,享受健康生活
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建议:成年人每天添加糖的摄入量应控制在总热量的10%以下,理想情况下不超过5%。这意味着每天摄入的游离糖或添加糖应控制在25克以下,含糖饮料每周不超过1份(约200-355毫升)。
这一建议并非空穴来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BMJ》上发表的研究显示,膳食糖摄入与18种内分泌代谢疾病、10种心血管疾病、7种癌症以及10种其他健康问题存在明显有害关联。研究发现,高糖饮料消费与儿童肥胖风险增加55%相关,每天增加355毫升含糖饮料,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增加14%,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27%。
面对如此严峻的健康隐患,如何科学控糖成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但控糖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甜味,而是要学会识别和避免隐形糖,选择更健康的糖替代品,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隐形糖无处不在,你真的了解吗?
隐形糖是指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添加的糖分,如白砂糖、红糖、玉米糖浆、糖蜜、蜂蜜、浓缩果汁和葡萄糖等。这些隐形糖可能藏身于你意想不到的食品中:
焙烤食品:面包、饼干等焙烤食品中都含有添加糖,即使是咸味糕点也不例外,含糖量通常在20%左右。
饮料:碳酸饮料、果汁、茶饮料等含糖量都很高。例如,一瓶500毫升的可乐含糖量约50克,而一些所谓的“健康”果汁含糖量也不容小觑。
酱汁调料:番茄酱、沙拉酱、辣椒酱等调味料中不仅盐分高,糖分也不低。例如,胡椒酱每100克含糖约18克,蚝油每100克含糖量可达20克以上。
冲调食品:核桃粉、芝麻糊等冲调食品中添加大量糖分以改善口感。即使是燕麦片,如果经过精加工并添加了糖、奶精等,含糖量也会大幅升高。
果干果脯:水果干在制作过程中糖分浓缩,同时商家还会添加大量糖来保持口感。例如,葡萄干的含糖量是新鲜葡萄的4-6倍,而山楂制品为了中和酸味,主要原料就是糖。
加工肉类:即使是咸味的加工肉类,如五香牛肉干,每100克也可能含有高达36克的糖。
科学控糖,从调整饮食结构开始
减少精制主食摄入:精制主食如白米饭、白面包等会快速升高血糖。建议用全谷物、杂豆类和薯类替代部分精制主食,每天摄入120-200克碳水化合物,减少40%-50%的主食量。
增加蛋白质摄入:每餐都应包含鱼虾、肉类、蛋类、奶制品或大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有助于降低餐后血糖。
多吃蔬菜:蔬菜不仅营养价值高,还能降低餐后血糖。每餐至少摄入500克蔬菜,特别是绿叶菜、嫩茎类、花菜类和菌藻类。
改变进食顺序:建议按照蔬菜、肉类、主食的顺序进食,可以有效降低餐后血糖波动。
健康替代,享受甜蜜不负担
天然代糖是近年来兴起的健康选择,它们提供了甜味却不会带来过多负担,还伴随部分天然营养成分。常见的天然代糖有:
甜菊糖:来自南美洲的甜菊植物,甜度是蔗糖的200-300倍,但几乎不含任何卡路里,升糖指数为0。
赤藻糖醇:天然存在于水果中,甜度约为蔗糖的70%,热量极低(每克仅含0.24卡路里),不会引起血糖上升。
椰花蜜糖:源自椰子树的花蜜,保留了丰富的矿物质,升糖指数仅为35,甜度约为蔗糖的70%。
海藻糖:存在于蘑菇、蜂蜜和海藻等食物中,甜度仅为蔗糖的45%,具有抗氧化功能。
寡糖:存在于洋葱、大蒜、香蕉等蔬果中,不仅提供甜味,还具有益生元的作用,能促进肠道健康。
蜂蜜:富含抗氧化剂、维生素B群和矿物质,但热量和升糖指数相对较高,需适量食用。
控糖小贴士
学会看食品标签:关注营养成分表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估算隐形糖的摄入量。
餐后运动:餐后30分钟进行中低强度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控制血糖。
多样化饮食:每餐至少摄入5种食材,每周不少于25种,避免单一食物导致血糖升高。
适量原则:即使是天然代糖,也应适量食用,避免过量摄入。
减重目标:肥胖和超重人群应在3-6个月内减掉体重的5%-10%,并保证每周运动150分钟及以上。
控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为了我们的健康,这是一场值得坚持的“甜蜜斗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替代,我们完全可以在享受美味的同时,远离高糖带来的健康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