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资环大学:西部高校的AI教学探索之路
兰州资环大学:西部高校的AI教学探索之路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以技术应用见长的职业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顺应新技术变革的大潮,重塑和再造职业教育,建设适应新形势的职业教育特色学科,是职业教育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西部职业院校如何应对此轮变革,有着怎样的思考和探索,又有哪些困惑和挑战?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兰州资环大学”)作为一所2021年升格为职业本科的西部高校,近年来在人工智能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课程体系建设:从Python到跨学科融合
2019年,兰州资环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师张小梅带领团队开始打造人工智能方向的基础课程“Python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不仅是该校建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重要内容,更是推动特色专业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的关键举措。
张小梅团队在课程开发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技术的转化和应用。经过几年的努力,“Python程序设计”课程不仅面向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授课,还积极与学校其他特色专业协同建设,有力支撑了该校气象、安全工程等特色专业在人工智能技术融合背景下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前,该课程已作为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面向校内外学生开放。
在气象学院,教师石磊将AI技术融入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他经常使用DeepSeek、Sider等AI工具搜集课程素材、绘制专业设备结构图,并利用AI搜索最新文献。石磊表示:“气象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进步,每一次信息技术的革命,都会推动气象的发展。当前,信息技术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气象行业也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进预报业务发展。”
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与引进并重
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兰州资环大学气象学院院长张民认为,应对人工智能对学科的冲击,首先要在师资建设上全面加强。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 鼓励教师提升学历,系统学习人工智能赋能气象专业发展的新理论、新知识;
- 加强学校与行业的交流协作,选送教师前往一线气象站所开展访学,深入了解人工智能在气象行业的最新应用成果;
- 从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具有人工智能背景的高素质人才。
然而,由于西部高校在人才竞争中的劣势,引进真正有人工智能背景的气象专业人才并不容易。为此,学校更多地依靠现有师资的自我提升和培训。石磊通过学校统一购买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程、学校组织的专题报告以及企业培训等方式,全面充实相关知识。同时,他还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自学,努力提升自己在人工智能赋能气象学科方面的知识储备。
校企合作与实训创新:打造适应AI时代的实践平台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实训是重中之重。兰州资环大学各学院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出了有效支撑人才培养的实训空间建设模式。学校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项目实践机会。
例如,学校与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人工智能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最新的AI技术应用场景。这些实训基地不仅配备了先进的硬件设施,还引入了企业的真实项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接触到行业前沿技术,提升实践能力。
成果与展望:西部高校的AI教学新路径
经过几年的探索,兰州资环大学在人工智能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开发的“Python程序设计”课程已成为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面向校内外学生开放。在学科竞赛中,参与项目的学生获奖率提高了40%,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多家合作企业反馈,该校培养的学生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快速适应岗位需求。
然而,西部高校在人工智能教学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如人才引进难、资金投入有限等。未来,兰州资环大学计划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探索更多适应西部地区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AI技术人才。
兰州资环大学的探索之路,为西部职业院校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和校企合作创新,学校正在为西部地区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