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兰州秦长城:从永靖到临洮的建造技艺
揭秘兰州秦长城:从永靖到临洮的建造技艺
近日,甘肃省文物保护研究所在兰州和永靖交界的永靖县小茨沟村,发现确凿证据,证实该地区的长城遗迹属于秦朝时期。这一重要发现不仅填补了历史空白,还揭示了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精妙之处。
秦长城的西起点:临洮
秦长城的修建始于秦昭襄王时期(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秦昭襄王时期,秦诈灭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据胡”。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东周赧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72年),因此,甘肃战国秦长城当筑于公元前272年左右,起于临洮县北12公里的洮河东岸的南坪村望儿咀,即大柳林沟水与洮河交汇处,经临洮县、渭源县、陇西县、通渭县、静宁县,进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吉县,经西吉县、固原市原州区、彭阳县再进入甘肃省镇原县,依次经镇原县、环县、华池县,进入陕西省吴起县。
临洮,古称狄道,地处古丝绸之路要道、唐蕃古道要冲,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这里的原住民是“狄戎”(西戎的一支)。秦献公元年(前384年),秦伐西戎后设置了邽县、冀县、豲道、绵诸道、狄道等,这些地盘都在陇山以西,于是合并成陇西郡,治所设在最西边的狄道。
建筑技艺:巧夺天工的防御体系
秦长城在建筑技术上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城墙主要采用夯土建造,部分地段还利用了当地的山岩石和砂石,形成了坚固的防御体系。烽火台的设置更是体现了古代军事通信的巧妙构思,通过烟火传递信息,实现了快速预警。
从技术上看,长城是一项立体的军事防御工程。它以城堡、墙垣、烽燧、亭障、关隘、边山、险堑、溪谷、河流相互有机地配合,组成严密的防御工事,加上郡、县等行政设施及交通道路、农田、牧场等配套工程,无一不要高度的智慧和精心的设计,以战国秦长城为基础,经过历代人们不断维修扩建的中华长城,其所表现的伟大气魄,创造精神和顽强性格特征,更是前不见古人、令后来者赞叹不已的事。它的多种造型、砖瓦雕饰、自然和人文巧妙结合的构思以及相关的历史故事,吸引古今无数文人墨客观摩、歌唱,汲取灵感,得到启发。
历史意义:见证秦朝军事防御策略
秦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防御工程之一,其建筑规模之宏大、防御体系之完备,令人叹为观止。此次在兰州地区的发现,不仅为研究秦朝时期的军事防御提供了宝贵资料,还进一步证明了兰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地位。
秦长城穿越在茫茫群山中,绵延横亘于中国北方,作为当时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线,它牢牢地守护着农耕区的安全。公元前221年,嬴政称皇帝,是为秦始皇。次年,他就对陇西、北地二郡进行大规模视察,首先抵达了陇西郡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在秦始皇三十二年、三十三年,派蒙恬两次出击匈奴,接着开始修筑长城。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秦始皇长城。蒙恬“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
未来展望:持续探索与保护
此次发现为秦长城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也为进一步探索古代军事防御体系提供了新的线索。专家表示,这一发现将为后续的考古工作和历史文化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秦朝时期的军事防御策略和工程技术。
这一重要发现再次证明了兰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地位,也为进一步研究秦朝时期的军事防御提供了宝贵资料。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会有更多关于秦长城的秘密被揭示出来,为世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