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校友申威揭秘:《哪吒之魔童闹海》艺术设计亮点
中国传媒大学校友申威揭秘:《哪吒之魔童闹海》艺术设计亮点
《哪吒之魔童闹海》以60亿元的票房,超越《长津湖》,成为中国电影票房冠军。这部动画巨制不仅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更在艺术设计上赢得了广泛赞誉。中国传媒大学2005级动画学专业校友、角色设计师申威,作为影片的核心创作人员,为我们揭秘了这部国漫佳作背后的艺术匠心。
从校园到银幕:一位角色设计师的成长之路
申威,这位80后原画师,从小就展现出对动画的浓厚兴趣。2005年,他以专业全国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在校期间,他就参与了多个重要项目,如央视剧集动画《淮南子传奇》的角色设计。2009年,因出色的专业表现,他被保送为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研究生。
毕业后,申威投身动画行业,先后参与了《我的师父姜子牙》《冲出地球》《二郎神之深海蛟龙》等多部动画作品的制作。2016年,他加入《哪吒之魔童降世》项目,担任主角色概念设计。这部作品的成功,为他后续参与《哪吒之魔童闹海》奠定了基础。
突破与创新:角色设计背后的匠心
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申威负责多个重要角色的设计工作。他提到,导演饺子对每个角色的独特定位和要求,让他印象深刻。例如,在设计四海龙王之一的敖顺时,为了体现其灵活的关节和独特的铠甲设计,申威尝试了多个版本。最终,通过与导演的不断沟通和调整,他们创造出了一个兼具武器属性又不会伤害角色自身的独特造型。
除了新角色的创作,申威还对原有角色进行了升级优化。例如,李靖和殷夫人的盔甲设计,都加入了更精细的花纹和纹样。即便是观众熟悉的哪吒和敖丙,也在保持核心特征不变的前提下,进行了重新建模和细节优化。
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
影片中大量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这在场景设计中尤为突出。场景设计师刘星在设计时,特别注重细节和氛围的营造。例如,在殷夫人水边送别哪吒的场景中,她特意加入了一株蜿蜒曲折的柳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柳树象征着离别和思念,这种设计不仅增强了场景的情感张力,也让观众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
在角色设计上,申威也充分考虑了传统文化的融入。例如,蟹锤怪和章鱼将军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各自的种族特点,还沿袭了中华文化中对形象化的深刻理解。角色服装中的曲线设计,更是让观众在视觉上感受到一种东方美学的婉约。
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特效镜头数量远超前作,创造了更加丰富的视觉语言。在海底妖兽围攻陈塘关的场景中,特效团队在细节上力求完美。锁链与妖兽的交互仿佛一次舞蹈,显示出技术与艺术结合的美感。当千军万马在空中飞舞,观众无不为之震撼。
这种视觉盛宴,恰恰是动画电影突破传统边界、拥抱创新的重要表现。正如执行制片人陈畅江所说:“整个特效量都已经超出《哪吒1》全片的镜头量了。”这种技术上的突破,为观众带来了更为震撼的视觉体验。
成功背后的团队力量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离不开强大的制作团队。影片的绝大部分内容都由可可豆动画内部团队主导完成。其中,BaseFX和Monk团队共同完成了土拨鼠场次的特效,泥丸星负责了2亿人洪流对撞的特效,Morevfx团队则制作了殷夫人的特效。这些团队在电影的幕后名单中都有清晰的环节展示,真正体现了动画界的“万鳞甲”。
艺术追求与文化传承
《哪吒之魔童闹海》不仅是一部视觉震撼的动画电影,更是一部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作品。影片通过创新诠释传统神话,传递“反抗命运”的精神内核,同时融入家庭、友情和社会责任等主题,引发观众思考。
正如申威所说:“在《哪吒》中,有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首先是饺子导演对每个角色的定位,他的独到想法和理解让角色的立意十分有趣。”这种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细节的执着,正是这部作品能够打动观众的关键所在。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文化的传承。它让我们看到,当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完美融合时,能够创造出如此震撼人心的作品。这部影片不仅是中国动画的里程碑,更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