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发布家庭劳动教育指南,创新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
重庆发布家庭劳动教育指南,创新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
近日,重庆市人民小学发布《家庭劳动教育指南》,旨在将劳动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这一举措不仅是对国家“双减”政策的积极响应,更是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创新探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份指南有哪些亮点,以及它将如何帮助孩子们培养劳动习惯。
重庆“教联体”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探索
2025年2月,重庆市教委联合15个部门印发《重庆市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该方案提出,到2025年,70%区县将建立“教联体”,通过整合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成长支持。
“教联体”建设将以“12236”行动指南为指引,即一个方案、两个关键、两个支撑、三项机制、六大工程。其中,“六大工程”包括专业能力提升、家庭教育指导、学校建设、育人环境净化、困境儿童关爱和育人资源集成,旨在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保障。
西畴县模式:家庭劳动教育的实践样本
云南省西畴县在家庭劳动教育方面的探索,为重庆的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西畴县通过整合农耕资源、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和培育师资队伍,打造了全方位的劳动教育生态。
在课程建设方面,西畴县建立了“农耕劳动+积分”家庭课程,明确家庭劳动内容,并将其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同时,学校课程融合跨学科探究,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农业知识。社会课程则通过研学活动和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
平湖市A幼儿园案例:家园共育的困境与突破
尽管家庭劳动教育前景广阔,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以平湖市A幼儿园为例,研究发现以下问题较为突出:
理论与实践脱节:许多幼儿园的劳动教育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操作机会,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重知识轻技能:在应试教育压力下,一些幼儿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师能力不足:部分幼儿教师在劳动教育方面的专业能力欠缺,难以有效开展相关活动。
针对这些问题,专家建议:
- 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其劳动教育专业能力。
- 创新教育方式,增加实践环节,让孩子们在真实情境中学习。
- 建立家校合作机制,鼓励家长参与劳动教育活动,形成教育合力。
重庆市人民小学发布的《家庭劳动教育指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不仅为家长提供了具体的指导,也为学校和社区搭建了合作平台,有望成为推动家庭劳动教育落地的重要抓手。
通过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的建设,重庆正在探索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劳动教育新路径。我们期待,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出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生活技能,为未来的人生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