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贝托鲁奇的傲慢与偏见
《末代皇帝》,贝托鲁奇的傲慢与偏见
如果不谈历史,《末代皇帝》绝对能在电影史上占据不朽的地位。但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深入剖析,它只不过是一本贝托鲁奇自己的《傲慢与偏见》。
影片场景的原汁原味、服化道细节以及主角们的演技受到广泛好评,这是非常成功的一点。但为了迎合西方电影界与观众的需求,导演仍然在电影里夹带了不少私货。
比如电影一开始,慈禧太后化着僵尸妆容,病恹恹地躺在一座魔幻色彩浓厚的皇宫中,正殿两侧佛像林立,宫女太监浓妆艳抹,活灵活现地塑造出了各路神仙模样。饰演慈禧太后的华裔演员卢燕觉得这段剧情的安排十分反常,并为此专门请教了我国清史专家朱家溍先生。朱先生在看过片场后向导演提出了反对意见,但导演仍然坚持了自己的安排。
慈禧太后的妆容,代表了西方人对清王朝的偏见
贝托鲁奇为何要这么布置场景?其实从慈禧太后的僵尸妆容和弥漫着魔幻色彩的宫殿就能看出来,这不过是又一个“傅满洲”。西方世界眼里的清朝宫殿不可能是窗明几净的,像这样乌烟瘴气充满魔幻色彩犹如地狱一样的环境才是他们心中的大清国。
影片中段,在溥仪大婚之后,他与婉容和文绣有大段的感情戏,甚至出现了三人同床共枕的场面。但历史上的溥仪并不喜欢她们,而她们对溥仪也同样没有好印象。而在电影中,面对与婉容通奸的下属,溥仪毫不犹豫地杀死了他。但在现实历史中,那个下属不仅一直活到了新中国成立,还在溥仪获得特赦后与他见过面并握了手。
电影后半段可以说是偏见的“重灾区”。在这里,贝托鲁奇毫不掩饰地表现自己对新中国的偏见。其中有一个情节是溥仪在战犯管理所遭到了看守的批评打骂。然而,很多战犯乃至溥仪自己的回忆录里都能清楚地提到,溥仪在战犯管理所并没有受到虐待,反而受到了很好的照顾,并与看守和其他战犯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也因此,这个情节遭到了时任抚顺战犯管理所所长金源的强烈反对,但毫不意外,金源的反对意见也被导演以艺术表现为由搪塞了过去。电影结尾。回到社会的溥仪带着阴郁的心情投入生活。但历史上溥仪特赦后的生活远没有电影里表现得这般黯淡无光。他不但收获了平静的后半生与没有任何政治色彩的爱情,还能够自食其力地养活自己。这与电影中“溥仪”阴郁的后半生形成了鲜明对比。
贝托鲁奇是个懂“高级黑”的导演
展示完偏见,接下来就是展示傲慢了。为了展示西方世界对红色中国的“优越感”,贝托鲁奇“别出心裁”地将溥仪的英国老师庄士敦“请”到了电影里,并以其所著的 《紫禁城的黄昏》为基本参考改动了多处历史 。
比如溥仪骑的自行车,本来是其堂弟溥佳所送的新婚礼物,在本片中变成了庄士敦带来的新鲜玩意儿。而在溥仪打网球时,冯玉祥的部队进宫驱赶溥仪和皇族,这时的溥仪仰视着坐在高高的裁判椅上的庄士敦渴求帮助,庄士敦则从头至尾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俯视着这个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事件。直到冯玉祥的士兵押着溥仪离开网球场,庄士敦依然没舍得从裁判椅上下来。但根据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所述,在冯玉祥派鹿钟麟进宫的时候,庄士敦已经被士兵挡在外面没能进来了。
高傲的庄士敦,正是导演内心的真实写照
如果贝托鲁奇真要拍溥仪的一生,最权威的参考资料当然应该是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但是,贝托鲁奇偏偏拿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黄昏》当基本参考。原因也很明显,庄士敦的书是按照西方视角写的,即使存在不真实的内容也不要紧。溥仪的回忆录是东方人的视角,即使是权威的史料,那也不能用。至于庄士敦自始至终高坐在裁判椅上不下来的场景必须安排在太和殿,其内涵也不言自明。为了让溥仪更符合西方人希望的那种值得同情的悲剧人物形象,那么就只能委屈一下史实了。
如果贝托鲁奇的中国门徒们非要说中国人有意见不能说明什么,那么本片的配乐师兼演员,日本人坂本龙一也有意见也应该能说明问题所在了吧?他在电影中的角色是伪满洲国警察头目“夜皇帝”甘粕正彦。历史上此人是在日本战败后服毒自杀,但导演希望让坂本龙一在电影中表演剖腹自尽,因此遭到了坂本龙一的抵制。最终在他的据理力争下,两人各让一步,将剧情改成了饮弹自尽。而在电影中,坂本龙一还有一句歇斯底里的台词“asia belongsto us”(亚洲属于我们),作为反战人士的坂本龙一无论如何都喊不出这句话,更是差点让贝托鲁奇在拍摄现场“喷火”。
坂本龙一在电影中的角色
贝托鲁奇为何逼着一个反战人士这么演?原因很简单,在西方人眼里,剖腹自杀才是一个“真正的”日本人在战败后的的常规操作。比起承认日本人中有如坂本龙一那般敢于正视历史、致力拥抱和平的有识之士,他们更愿意看到旧日本军人粗暴的自裁。
可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部本是为了迎合西方观众和奥斯卡评委的电影尽管斩获了九项奥斯卡大奖,但在国外权威影视点评网站IMDB上的评分却只有可怜的7.7分,还不如《我不是药神》(7.8分)、《阳光灿烂的日子》(8.1分)等中国电影。更讽刺的是,贝托鲁奇根本没有将中国观众作为自己的受众群体来看待,但是给他自己以及这部电影带来最多关爱的反而是中国观众。
也许贝托鲁奇的拥趸们仍然会觉得他是一位伟大的导演。但在我眼里,他只是一个对中国怀有偏见的西方人。只不过因为我们不了解他夹带的那些私货是什么意图,才会觉得这部电影是一部完美的电影。
对导演而言颇具讽刺意味的评分,只能说他的马屁没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