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合同那些坑,你踩过几个?
借款合同那些坑,你踩过几个?
近日,一则借款合同纠纷案引发广泛关注。某公司向股东提供1600万元借款,却因缺乏书面合同、未履行内部审批程序等原因,被法院认定为抽逃出资。这一案例凸显了借款合同签订与履行中的诸多风险点。
借款合同签订时的关键条款
一份完整的借款合同应当包含以下关键条款:
借款金额:明确借款的具体数额,避免模糊表述。
利率:明确约定年化利率,同时注意利率的合法性。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
期限:明确借款期限,包括起始日期和到期日期。
还款方式:是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还是分期还款?需要明确约定。
担保条款:如有担保,需明确担保方式(抵押、质押或保证)及担保范围。
违约责任:明确逾期还款的违约金计算方式,以及提前还款的处理方式。
争议解决方式:选择诉讼还是仲裁?如选择诉讼,需明确管辖法院。
常见的合同陷阱
利率陷阱:除了约定的利率外,还需关注是否有其他名目的费用,如服务费、管理费等,这些都可能变相提高借款成本。
隐形条款:有些合同会通过格式条款隐藏重要信息,比如自动续期条款、高额违约金条款等。签订前务必仔细阅读每一条款。
虚假承诺:口头承诺没有法律效力,所有约定都应落实到书面合同中。
身份核实:确保合同双方身份信息准确无误,防止冒名顶替。
合同保管:签订后,双方都应妥善保管合同原件,以防日后产生纠纷。
如何审查借款人的资信状况
信用报告:通过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获取借款人的信用报告,了解其信用记录。
收入状况:审核借款人的收入证明,评估其还款能力。
负债情况:了解借款人现有的负债情况,包括信用卡、其他贷款等。
工作稳定性:考察借款人工作单位的稳定性,以及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
担保人或抵押物:如有担保人,需审查担保人的资信状况;如有抵押物,需评估其价值和变现能力。
真实案例分析
某银行诉某开发商、借款人王某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开发商提供阶段性保证担保,在银行取得房产抵押权后,开发商的保证责任免除。这提醒我们在签订合同时要明确阶段性担保的条件和期限。
某银行与A公司、B公司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抵押权人仅有权在最高债权额限度内就担保财产优先受偿。这说明在签订合同时要明确抵押担保的范围和限额。
某银行诉周某信用卡纠纷案:信用卡透支利息、复利、违约金等费用总和不能超过年利率24%。这提示我们在签订合同时要注意各项费用的上限,避免过高成本。
公司向股东借款纠纷案:公司向股东提供1600万元借款,因缺乏书面合同、未履行内部审批程序等原因,被法院认定为抽逃出资。这警示我们在签订合同时要严格遵守公司治理程序,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借款合同的签订和履行涉及诸多风险点。只有在签订前充分了解合同条款,严格审查借款人资信,才能有效防范风险,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结语
借款合同的签订和履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双方都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作为出借人,要严格审查借款人的资信状况,确保合同条款的完整性和合法性;作为借款人,要充分了解合同内容,避免陷入利率陷阱和隐形条款的坑。只有双方都秉持诚信原则,才能确保借款合同的顺利履行,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