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廊道: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的秘密通道
生态廊道: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的秘密通道
美国马里兰大学研究团队最新研究揭示,野生动物走廊的设计与保护正面临严峻挑战。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野生动物栖息地日益破碎化,如何通过科学设计的生态廊道帮助它们安全迁徙,已成为生态保护的重要课题。
生态廊道是连接被人类活动分隔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的重要通道,通过这些绿色走廊,动物们可以安全迁移,减少近亲繁殖的风险,从而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态廊道:野生动物的生命线
生态廊道不仅是一条简单的通道,更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它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动物的行为模式和栖息地特征。马里兰大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詹妮弗·穆林纳克(Jennifer Mullinax)指出,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野生动物与人类的接触频率也在上升,这使得保护未开发土地以供野生动物安全通行变得尤为重要。
研究团队测试了多种走廊设计,并将其与黑熊的移动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不同设计的有效性差异显著。没有一种设计能够涵盖所有黑熊的移动,这表明“一刀切”的设计方法是不可行的。走廊的目的可以有很大差异,这影响了实现特定保护目标所需的设计策略。例如,有些走廊可能需要促进新栖息地的接入,而另一些则可能旨在通过连接孤立种群来增强遗传多样性。
中国实践: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在中国,生态廊道建设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手段。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我国已建立9195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185.4万平方公里,覆盖了陆域国土面积的18%。这些保护地基本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陆域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主要栖息地。
国家公园体系的建设是生态廊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35年,我国将建成49个国家公园,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保护5000多种野生脊椎动物和2.9万多种高等植物。这些国家公园将整合现有700余个自然保护区和各类自然公园,扩大保护区域30%以上,形成世界上面积最大、保护类型最全面的国家公园体系。
科技创新:优化生态廊道设计
中国科学院正在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地健康管理与生态廊道设计技术”项目。该项目涉及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关键生物种群动态监测、生态廊道设计技术等多个方面。专家建议在项目结题前,加大力度凝练亮点成果,形成自然保护地健康管理与生态修复的技术体系,提升成果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生态廊道的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紧迫的任务,需要科学的研究、政策的支持以及各方的合作。只有通过综合考虑生态、社会和经济因素,才能为野生动物创造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保护野生动物的走廊将成为我们共同的责任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