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网络成瘾,守护心理健康
警惕网络成瘾,守护心理健康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然而,过度依赖网络可能会导致网络成瘾,这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长时间沉浸在虚拟世界中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如视力下降、颈椎疼痛等问题,还会侵蚀心理健康,让我们变得焦虑、孤僻甚至抑郁。因此,我们需要警惕网络成瘾的危害,通过减少上网时间、多参与户外活动和社交活动等方式,积极守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什么是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亦称不当网络使用或病态网络使用,泛指对互联网的过度使用,以致影响日常生活。网络成瘾症最初由精神病专家Ivan K. Goldberg于1995年提出,最初是出于戏仿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PA)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的严格性和复杂性目的,但如今已引起广泛关注。
研究表明,青少年(12〜17岁)和成年初期(18〜29岁)相比于其他年龄群体,上网更加普遍,与此同时也有更大成瘾的风险。患者一般表现为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不使用网络就感到焦虑、模仿网络上的不正确行为以及吸收不正确的知识。
网络成瘾的发病率
研究显示,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亚洲文化中网络成瘾问题占比更高。韩国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报告比例从1.6% 到20.3%,中国大陆13~18岁的青少年网络成瘾检出率为10.8%,中国台湾大学新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17.9%。意大利青少年网络成瘾检出率为5.4%,英国学生1.83%。
网络成瘾的危害
网络成瘾会给个人带来诸多严重的危害。从身体健康方面来看,长时间盯着屏幕玩游戏,容易导致眼疲劳、视力下降,甚至出现干眼症等眼部健康问题。连续熬夜玩游戏会扰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睡眠质量,长期下去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内分泌失调等健康问题。缺乏运动、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玩游戏,还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肌肉僵硬、颈椎和腰椎疾病等身体机能下降。
在心理健康方面,过度沉迷游戏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影响个人的情绪状态和社交能力。游戏中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存在巨大差异,当个体在虚拟世界中获得的满足感无法在现实中得到延续时,容易产生心理落差,从而导致情绪不稳定。此外,长时间沉迷于游戏会减少与现实中他人的交流,导致社交技能退化,难以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于学业和职业发展,网络成瘾也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玩家过度投入游戏时间,必然会减少用于学习和工作的精力,导致成绩下滑、工作效率降低。长期如此,可能会失去学习和工作的机会,影响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前景。
在家庭关系方面,网络成瘾者常常因为沉迷游戏而忽略与家人的沟通和互动,引发家庭矛盾和冲突,破坏家庭和谐。
此外,网络成瘾还可能对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产生不良影响。一些网络游戏中存在暴力、血腥、欺诈等不良内容,长期接触可能导致个体对这些不良行为的敏感度降低,甚至在现实生活中模仿。
如何预防和克服网络成瘾
建立动机治疗体系: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现实疗法、接受与承诺疗法、正念治疗、心理剧、团体治疗)、体育运动处方、戒瘾互助会等。
家长参与:在协商好规则和时间的前提下,可以参与孩子的网络游戏。对游戏内容有所了解,可以防范孩子接触不健康的游戏。同时,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接纳与理解,是孩子发生改变的基础。
增加户外活动:创造网络游戏之外的亲子陪伴。比如户外游戏、桌游、体育锻炼、亲子阅读等。
以身作则:想让孩子少玩游戏、少用手机,家长要以身作则,减少自己的上网时间。
增加自主性:生活中有很多选择没有是非对错,也不存在很大的风险,放手让孩子去做主。
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减少敌对和胁迫。强健父母的支持系统。父母承受的压力也需要有渠道、找方法去处理。家庭是一个整体,父母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稳定对孩子的健康发展也至关重要。
系统“脱敏”疗法:假如青少年每天花费5小时在观看短视频上,那么在刚开始采用脱敏治疗时,可以先将时长减少至每天4小时;如果能够做到,就要给予其一定的奖励,以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逐渐适应后,再以同样的方式进一步减少观看次数和时间,直至达到最终目标。
网络成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认识和合理的干预,我们可以帮助那些陷入网络成瘾困境的人重新找回生活的方向,重获健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