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性成全球威胁,每年致百万人死亡
细菌耐药性成全球威胁,每年致百万人死亡
2021年,全球有471万人的死亡与细菌耐药性相关,其中114万例死亡直接由细菌耐药性导致。这一触目惊心的数据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报告,揭示了细菌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威胁。
细菌耐药性:一个迫在眉睫的全球危机
细菌耐药性,即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AMR),是指细菌对原本能够杀死或抑制它们的药物产生抵抗力。这种现象不仅使得感染更难治疗,还增加了疾病传播、重症和死亡的风险。
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显示,从1990年到2021年,与细菌性AMR相关的死亡病例数显著增加,尤其是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研究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干预措施,2025年到2050年,AMR将直接导致总计超过3900万人死亡。
抗生素滥用:细菌耐药性的主要推手
抗生素滥用是细菌耐药性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新冠疫情期间,这一问题尤为突出。世卫组织数据显示,尽管只有8%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在入院时患有可用抗生素治疗的细菌感染,但实际上,有四分之三的病人使用了抗生素。
在医疗环境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现象也十分普遍。例如,医院获得性感染(HO)患者的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目细菌(CRE)血流感染(BSI)30天死亡率高达33%,显著高于社区获得性感染(CO)患者(21%)。这不仅反映了抗生素使用的不合理,也凸显了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
农业和畜牧业中过度使用抗生素同样加剧了耐药性问题。据统计,全球约70%的抗生素用于动物养殖,这不仅促进了耐药菌的产生,还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健康。
全球行动:应对细菌耐药性的挑战
面对细菌耐药性这一全球性挑战,国际社会正在积极行动。2024年9月,联合国大会通过《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政治宣言》,各国领导人承诺到2030年将抗菌素耐药性导致的死亡人数减少10%。
宣言强调了“同一健康”方针的重要性,即人类、动物、植物和环境的健康密切相关并相互依存。具体目标包括:
- 到2030年,全球至少70%的人用抗生素应是世卫组织“可用”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副作用较小,导致耐药的可能性较低
- 到2030年,100%的国家在所有卫生保健设施中提供基本的用水、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和废物管理服务
- 到2030年,90%的国家达到世卫组织对感染防控规划的所有最低要求
- 在农业和动物健康方面,通过优先实施感染防控措施,确保在动物卫生领域谨慎、负责任和循证使用抗微生物药物
- 在环境方面,防止和解决抗微生物药物排入环境的问题,促进采取行动处理造成抗微生物药物污染的重大因素
中国在行动:监测与防控的双重发力
中国在应对细菌耐药性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通过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HINET)和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ARSS),中国积累了大量耐药监测数据。监测结果显示,我国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菌(G-菌)与革兰阳性菌(G+菌)菌株比例约为7:3,且G-菌通常具有更高的耐药性。
例如,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大肠埃希菌的流行率约为50%,鲍曼不动杆菌-醋酸钙复合体(ABC)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约为66%。尽管如此,2018年至2022年间,碳青霉烯耐药ABC的流行趋势有所下降。此外,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的流行率较低;从2005年到2022年,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RPA)的检出率也呈下降趋势。
未来之路:创新与合作并重
要应对细菌耐药性这一长期挑战,需要在多个层面采取行动:
加强新药研发:自1986年达托霉素被发现以来,人类再没有发现过基于全新化学结构和生物学靶点的抗生素。需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私营部门、学术界等开展研发合作。
提高合理用药: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和公众对抗生素使用的认识,减少不必要的处方。
加强感染防控:改善卫生条件,特别是在医疗环境中,严格实施感染防控措施。
推动多部门合作:实现人类健康、动物健康和环境健康的协同治理。
细菌耐药性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正如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所说:“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危及这一进展。毫无疑问,这已成为当今最紧迫的一项健康挑战。”面对这一挑战,国际社会必须携手合作,共同应对这场关乎人类健康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