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专家共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防治指南
最新专家共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防治指南
近日,国内多学科专家发布了关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最新诊断、治疗与预防专家共识。这份权威指南不仅更新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诊断标准,还详细阐述了其危害和防治策略,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了规范化的指导。
什么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简称Hcy)是一种含硫氨基酸,是人体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正常情况下,它会在体内迅速转化为其他物质。然而,当其代谢过程出现问题时,就会在血液中积累,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最新专家共识将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0μmol/L定义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并将其分为三个等级:
- 轻度:10~15μmol/L
- 中度:15~30μmol/L
- 重度:>30μmol/L
危害不容忽视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危害不容小觑。研究显示,它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包括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疾病等,几乎影响全身各个器官。
心脑血管疾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引发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当血同值高于10.50μmol/L时,卒中风险增加4.2倍。Framingham队列研究也显示,血同值≥14.24μmol/L的人群,患卒中风险是血同值≤9.25μmol/L人群的1.8倍。
痴呆:同型半胱氨酸作为神经毒素,通过断裂DNA引发细胞凋亡,促进神经变性,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等痴呆症的风险。
其他疾病:还可能引发慢性肾脏病、骨质疏松、骨折,甚至某些肿瘤。
为什么中国人更容易患病?
据统计,我国成人血同的几何均值在13~14μmol/L之间,明显高于美国人群的9.4μmol/L。这种差异主要与遗传因素和饮食习惯有关。
遗传因素:我国人群MTHFR C677T基因突变率较高,这种突变会导致酶活性下降,影响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研究显示,我国汉族人群TT基因型携带率约为25%,呈从南到北稳定上升趋势,最低值在海南(南方)为6.4%,最高值在山东(北方)为63.1%。
饮食习惯:中国人烹饪习惯中蔬菜烹煮时间较长,可能导致叶酸等营养素的流失,影响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
如何预防和治疗?
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键在于调整饮食结构和补充必要的营养素。
饮食调整:
- 增加蔬菜水果摄入: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人每日蔬菜摄入量300
500克,水果摄入量200350克。 - 适量摄入鱼类和植物蛋白:每周至少吃3次鱼,减少红肉摄入。
- 限制酒精和咖啡摄入:酒精会消耗B族维生素,咖啡因可能影响叶酸吸收。
- 选择合适的烹饪方式:避免长时间煮沸,减少叶酸流失。
- 增加蔬菜水果摄入: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人每日蔬菜摄入量300
营养补充:
- 叶酸:每日补充0.8mg叶酸可有效降低Hcy水平。
- 维生素B族:维生素B6、B12与叶酸协同作用,建议联合补充。
- 天然甜菜碱:对MTHFR基因突变和叶酸缺乏的患者效果更佳。
特殊人群需警惕
以下人群需要特别关注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 高血压患者:约75%的中国高血压患者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 孕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增加妊娠并发症风险。
-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逐渐升高。
- 不良生活习惯者:吸烟、饮酒、肥胖等都会增加患病风险。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虽然危害较大,但通过合理饮食和必要补充,可以有效控制。建议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健康生活,从关注“隐形杀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