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无人驾驶公交,你敢坐吗?
深圳无人驾驶公交,你敢坐吗?
2024年12月,深圳再次迎来无人驾驶公交发展的新里程碑。继8月开通首条自动驾驶公交线路B998后,深圳又新增3条自动驾驶公交线路(B996、B997、B998、B999),进一步扩大了无人驾驶公交的覆盖范围。作为全国首个为自动驾驶立法的城市,深圳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布局和发展上持续领跑。
运营现状:从测试到商业化运营
深圳的无人驾驶公交运营已逐步从测试阶段迈向商业化运营。以B998线路为例,该线路全程5.44公里,配置5台运力,运行时长约25分钟,发车间隔为30分钟至60分钟。乘客可通过深巴出行小程序预约乘坐,上车后使用乘车码扫码即可完成乘车。
车辆采用商汤绝影自动驾驶小巴,搭载高清车载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可360度精准感知周围环境。车内配备安全员,确保在特定场景下能够迅速采取人工干预和应急接管措施。此外,车内的智能交互展示屏可实时显示车辆传感器感知到的周边交通参与者以及车辆自动驾驶状态信息。
技术突破:从车路协同到高度自动化
与2017年开通的全球首条阿尔法巴智能驾驶公交线路相比,B998自动驾驶专线在技术和政策层面均有所创新。从最初的车路协同,现已发展为单车智能与车路协同兼顾,实现了从部分自动化到高度自动化的跨越。
自动驾驶巴士能够精准实现车道线识别、红绿灯信号识别、超车变道等复杂操作,能够安全高效地处理无红绿灯路口的无保护左转、人车混行的红绿灯路口通行、识别避让占道车辆及施工区域,礼让行人、精准进站停靠等各类高难度的城市复杂驾驶场景。
政策法规:构建全方位管理体系
深圳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法规的有力支持。2022年,深圳率先出台《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这是我国首部规范智能网联汽车管理的法规,全链条解决了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准入、使用管理、事故认定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深圳持续构建“1部特区法规+N部规章规范性文件”的法规体系,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登记-使用-运营-质检”等关键环节,助力行业实现有序、健康发展。同时,深圳还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地方标准,破解产业发展面临的路权、准入、监管难题,为商业化探索铺路。
安全性与公众接受度:科技与人文的平衡
安全性始终是无人驾驶技术的核心关注点。从实际运营情况看,无人驾驶公交车表现出了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能够准确识别路况和行人,面对突发状况如前方车辆临时停靠或左侧车道车流密集时,能够合理掌控“方向盘”,做出紧急避让动作。
公众对无人驾驶公交车的态度也较为积极。多数乘客认为,车辆行驶平稳,科技感强,整体体验良好。特别是对于年轻一代,无人驾驶公交不仅是一种出行方式,更是一种科技体验。不过,也有部分市民对无人驾驶的安全性仍存疑虑,担心技术不够成熟或出现系统故障。
未来展望:打造全国自动驾驶最开放城市
深圳正朝着“全国自动驾驶最开放城市”的目标迈进。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市累计开放测试示范道路1560公里,同比增长86%。其中,坪山区实现440公里道路全域开放,龙华、宝安、南山、龙岗均已开放超百公里,预计年底将突破2000公里。
同时,深圳还将建设全市首个全域级车路协同基础设施网,在坪山143个路口进行智能化改造,能够适应大规模L3以上车辆测试。各区相继打造差异化应用场景,形成百花齐放态势。例如,南山区在高新园区片区布局“萝卜快跑”、小马智行自动驾驶车辆;宝安区在中心区、机场片区开展如祺Robotaxi服务;坪山区则累计开通近30条无人配送车示范线路。
结语:无人驾驶时代的到来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深圳的无人驾驶公交车已经逐步从测试阶段向商业化运营过渡。市民可以免费体验这一高科技出行方式,但你真的敢坐吗?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