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国家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布15项创新成果 助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国家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布15项创新成果 助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51535871_121123885

国家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自1996年7月正式投入运行以来,聚焦建筑行业重要技术领域工程转化的关键问题,全力开展工程化研究与开发,持续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的专项技术、成套技术、工艺技术以及测试技术,研发具有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

北京副中心站京帆屋盖结构设计关键技术

研究方向
建筑结构

成果介绍
本工程京帆屋盖共有10个帆形结构单体,各单体由上部帆屋盖、下部泡泡采光顶两部分构成,形成“运河之帆”的建筑意向。结构设计创新性地将上、下两层刚度差异较大的结构连接为一体,形成“上刚下柔”新型结构体系。解决了双层结构体系的变形协调机理、单向有限刚度的弹簧连接构件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有效增强了结构抗风、减振的性能。该成果拓展了刚性结构与柔性结构协同工作的空间,完美实现了建筑效果要求。

成果应用推广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副中心站是其中重中之重的项目。创新性“上刚下柔”新型结构体系在此项目的成功应用,有效保障了国家重大战略工程的顺利实施,既取得了技术突破,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现代混凝土及其高性能化关键技术和标准体系创新与应用

研究方向
建筑材料

成果介绍
针对现代混凝土质量控制粗放与性能要求高之间的工程问题,现代混凝土及其高性能化关键技术和标准体系创新与应用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高性能混凝土的定义,明确了其内涵,建立了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设计、质量控制与性能评价、施工全过程的技术体系。创新和丰富了现代混凝土及其高性能化相关的试验与评价方法,强调了和易性和耐久性在混凝土性能评价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基于现代混凝土及其高性能化的绿色生产及施工措施的技术要求。项目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效提升现代混凝土的性能,填补了现代混凝土工程质量、技术和标准体系空白,为国内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成果应用推广
项目成果已在哈密景峡200MW风电项目、河南洛阳宜阳县华电100MW风电项目、黑龙江七台河市勃利县天润250MW风电项目、贵州纳晴高速公路、云临高速等以及蒙-内铁路等“一带一路”重大建设项目中成功应用,有效提升现代混凝土的性能,保障了混凝土工程质量。

基础抗浮新技术

研究方向
地基基础

成果介绍
针对基础抗浮问题,提出了预应力筋抗拔桩新技术,克服了常规抗拔构件钢筋强度得不到充分发挥、混凝土用量大、受力钢筋易缝腐、防水节点经常出现渗漏等问题,构建了新的基础抗浮体系,减少基础抗浮构件碳排放量30%以上,同时显著提高基础抗浮构件的防腐性能及耐久性。

成果应用推广
预应力筋抗拔桩技术已应用于北京、广东等十几个省市的数十项基础抗浮工程,典型工程如北京昌平区TBD再生水厂、广州增城区樾云台、三亚中改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二期、河南新乡高铁东站等项目。以上工程案例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零碳建筑技术体系

研究方向
建筑环境与能源

成果介绍
为响应我国“双碳”重大战略,首次提出了“三维、四级、双路径”的碳排放控制指标、计算评估方法、降碳技术路径及零碳建筑实施路径,开发了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尺度、全体系建筑能耗和碳排放计算工具,构建了零碳建筑技术体系,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动了我国从节能到能碳双控、从传统能源到清洁能源的转变,为全面推进建筑领域双碳战略做出积极贡献,相关成果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

成果应用推广
基于示范工程开展技术集成应用与新一代降碳技术实践,新建建筑较基准建筑降碳60%以上,既有建筑较改造前降碳20%以上完成博鳌近零碳示范区等示范工程30项,面积100万平米。

装配式零碳供热机房

研究方向
建筑环境与能源

成果介绍
本产品聚焦解决北方地区光伏全额消纳难题,提升供热安全韧性,打造了基于BIMBase设计和建造的装配式零碳供热机房,采用“工厂预制+现场组装”的装配式工艺,成功缩短现场施工周期约60%,节约施工成本超过40%。建立了涵盖智慧管控软硬件、巡检机器人在内的无人值守智慧运维体系,形成了全方位数字孪生在线仿真与管理平台,从产品的设计、建造、运维等维度构建了1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以数据驱动全动态控制技术为基础构建的多能互补供热系统,实现太阳能光伏、地埋管储热、空气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电力、热能“供、蓄、调”协同供能。

成果应用推广
本产品成功应用于鄂尔多斯市“温暖工程”建设项目,将低碳供热与民生保障工作成功融合,具有显著的引领、示范作用。投入运行后,国际会展中心每年超过三分之一的冬季供热负荷及100%的夏季供冷负荷将由可再生能源替代。作为环能科技自主研发产品“装配式供热机房”的首个示范项目,为推进“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基于故宫灵沼轩项目的近现代建筑安全评估技术

研究方向
建筑质量评估

成果介绍

成果应用推广
研究成果不仅适用于近现代历史建筑,对我国众多优秀的古建筑及文物建筑的安全评估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应用前景广阔。该研究通过科学准确的评估,为近现代建筑的保护修缮提供了可靠依据,具有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绿色建筑技术和标准研发与应用

研究方向
绿色健康建筑

成果介绍
针对我国绿色建筑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面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适用性问题,创新运用了柯本气候分区进行绿色建筑的评价,构建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技术体系,主编了首部适用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国际多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T/CECS 1149-2022,研发了适用于共建国家的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建立了绿色建筑评价认证国际合作机制,搭建了国际绿色建筑联合认证平台。主编的《国际多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填补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协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空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为推动我国绿色建筑“走出去”提供了技术标准依据。

成果应用推广
项目形成了涵盖技术、标准、模式、示范等在内我国绿色建筑“走出去”的系统解决方案,研究成果在密克罗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白俄罗斯、老挝、刚果、阿联酋等6个共建国家的绿色建筑中进行了应用示范,覆盖4大洲、3大类气候分区和多种建筑功能类型,推动了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及标准在“一带一路”国家的落地。

历史街区消防安全综合保障技术研究

研究方向
建筑防火

成果介绍
针对历史文化街区防火间距不足、疏散条件差、救援条件差、用火用电风险高等工程问题,提出了历史文化街区消防安全提升方法,建立了适宜性消防安全评估体系,构建了消防安全保障技术体系,编制了行业标准《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防火标准》,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实现了历史文化街区消防安全提升技术领跑,填补了缺乏防火设计标准空白,为历史文化街区消防设计、审查、施工、验收提供技术支撑、破解了难点堵点问题。

成果应用推广
课题提出的五步工作法被纳入住建部名城处保护传承经验日历,并被中国建设新闻网报道,取得显著社会效益;课题成果应用于江西、江苏、浙江、福建、西藏等14个项目、产值1056万元,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剩余设计工作年限不变的既有建筑改造设计标准

研究方向
城市更新

成果介绍
针对我国城市更新与既有建筑加固改造中存在的技术标准不统一、实际操作困难大的问题,系统分析、总结了国内既有建筑加固改造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基于剩余设计工作年限不变的既有建筑综合性能提升总体思路,编制了《剩余设计工作年限不变的既有建筑改造设计标准》,突破了制约我国既有建筑改造高质量发展的技术瓶颈,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行业空白,可为我国城市更新与既有建筑加固改造工作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

成果应用推广
《剩余设计工作年限不变的既有建筑改造设计标准》内容涵盖结构安全提升、消防性能提升、建筑功能与机电提升、绿色改造、能效提升等内容,全面涵盖了既有建筑改造的各种需求,同时,满足当前国家着力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的要求,应用前景广阔。

“双碳”目标下有轨电车绿色低碳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

研究方向
公共设施

成果介绍
在建设新型有轨电车绿色化、低碳化体系的当下,针对有轨电车建设过程及运营过程中带来的能源消耗、环境影响等问题,开展有轨电车绿色、低碳关键技术适宜性分析研究,建立了有轨电车绿色技术体系,构建了绿色低碳有轨电车评价体系,提出了适合有轨电车节能减排政策的低碳发展模式和低碳发展路线图。发布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低碳设计标准》(T/CECS 1786-2024)、《绿色低碳有轨电车线路评价标准》(T/CECS 1579-2024)、《绿色低碳有轨电车车站与车辆基地评价标准》(T/CECS 1578-2024)等三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团体标准,引导有轨电车在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技术升级,推动有轨电车全生命周期绿色可持续发展。项目达到了国内先进技术水平,实现了有轨电车绿色低碳技术领跑,填补了行业空白,为有轨电车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

成果应用推广
研究成果有效引导了嘉兴市以及其他城市有轨电车的规划、建设以及运营,推动有轨电车建设向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变,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促进准快速、中运量的有轨电车系统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适用于复杂作业工况的折臂伸缩式智能擦窗机

研究方向
工程机械

成果介绍
该成果针对高层及超高层建筑运维的复杂作业需求和环境条件,集成创新研发了一种适用于复杂作业工况的折臂伸缩式智能擦窗机。通过研究轮压智能检测、数据分析报警和机械极限防护等安全技术,实现了设备各姿态运行的防倾翻、受限空间双重防碰撞等功能。结合编码、传感、精确定位等技术,研究了设备运行距离和角度控制算法,解决了出窗轨迹复杂、操作繁琐等难题,实现了出窗轨迹自学习、一键出窗及多角度可视化功能。自主创新研发了擦窗机运行监测及故障智慧诊断信息化系统,实现了设备运行状态的动态监测、故障自诊断等,确保了设备的持续稳定运行。该设备运行场景及需求多样、结构复杂、设计难度大,对运行角度和速度等方面的控制精度要求高,是近年来国内擦窗机行业经典设计和创新标杆,大幅提升了装备的安全性和智能化水平。

成果应用推广
该成果自2024年初研制以来,已成功应用于武汉泰康金融中心、中冶珠海横琴总部大厦二期等重点项目中,新增产值2100余万,为我国高层及超高层建筑运维高端装备国产替代方面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自主可控BIMBase建模软件

研究方向
工程软件与信息化

成果介绍
针对建筑、交通、电力等行业工程中面临的图形引擎技术瓶颈与建模软件适应性不足等问题,研发了非线性几何特征造型、大尺度多精度混合模型融合建模等图形引擎关键技术,发布了国内首款适配建筑、交通、电力行业的 BIMBase 2025建模软件,支持点线混合高效建模,实现 1 亿三角面片 30FPS、1mm - 100km 范围长大线性工程高效显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基于 BIMBase 建模软件发布 50 多款行业软件,应用于2.8亿平米建筑、5家电厂、1508公里铁路、630公里公路、14个水运与机场工程,同时在川藏铁路、特高压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全面应用替代,保障国家重大工程的信息安全。

成果应用推广
在建筑、交通、电力等行业广泛应用,助力中交集团、中国中铁、国能集团等央企数字化转型。针对高原铁路大场景显示卡顿问题,与华中科技大学、中铁二院合作已解决30多项关键技术难点,研发大尺度自适应显示技术,实现地形大场景显示效率达到国外主流软件1.5倍,并在高原铁路验证;基于BIMBase平台服务国家电网工业软件焕新行动,与国家能源集团联合发布标准体系、建模软件、全过程应用平台,服务5个工程建设和70余个应用场景。

建筑安全与能耗数字化集成监测关键技术

研究方向
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成果介绍
针对现阶段建筑安全及能耗整体综合性能状态的分析、理解、预警难度大,结构安全与建筑能耗运维效率低下,海量建筑数字信息安全可控能力差的突出问题,面向我国“数字住建”建设发展目标,积极响应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建筑全寿命周期内健康与绿色运维的重大需求,搭建了基于国产自主知识产权BIMBase的建筑全寿命周期健康监测可视化云平台,提出了建筑围护结构与主体结构关联性分析与一体化监测技术,开发了建筑在实际运行边界条件下的最优能效仿真平台,研制了基于BIMBase平台的建筑信息模型到建筑能耗模型的高效转换工具,形成了建筑安全与能耗数字化集成监测成套关键技术体系。

成果应用推广
成果可应用于各种新建及既有建筑的主体结构、幕墙结构数字化安全监测、预警、处置,以及建筑能源系统和节能改造项目的数字化能耗监测、调控、预测、管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适用性,在复杂结构健康监测预警、建筑能耗监测调控等60余项工程中得到应用,能够提前发现和处理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安全风险和高能耗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应用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新型智慧供热技术体系研发及示范应用

研究方向
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成果介绍

成果应用推广
新型智慧供热技术体系已在天津市北辰区朝阳路综合能源站智慧供热项目、帝达智慧供热项目等多个项目中应用,目前智慧供热累计在网面积近5000万㎡,每年可为客户节省上千万元,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该成果有助于推进供热行业能源系统性转型,提升可再生能源供热比例,提高供热运行服务管理质量,助力供热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精准供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岭南地区低碳建筑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方向
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成果介绍
针对岭南地区零碳建筑设计中低碳技术选择及技术适宜性问题,采用立面立体遮阳、热反射隔热等适合与岭南建筑特征结合的技术措施提升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方法,建立空调冷源系统能效预测模型打造高效制冷机房,开发空调、热水、照明等机电系统智能管控系统和建筑能碳管理平台,实现建筑能耗和碳排放的双控管理,构建了一套适合岭南地区的低碳建筑技术应用体系,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水平,实现了低碳建筑技术工程应用的领跑,为零碳建筑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成果应用推广
项目成果在第十五届全运会绿色低碳改造、珠海市民服务中心、珠海国际会展中心等地方重大项目和地标项目中得到应用,打造了多个零碳建筑示范项目。项目成果适合岭南地区新建及既有建筑零碳建筑应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以上成果的发布,
彰显了中心作为国家级研发基地
的技术创新和成果孵化作用。
未来,中心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
立足行业、服务行业,
加大研发力度,加快成果转化,
为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提供更高质量的技术解决方案。

来源:中国建研院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