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遗址:雄安新区的千年文化密码
南阳遗址:雄安新区的千年文化密码
南阳遗址,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记忆的古迹,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容城县晾马台镇南阳村南20米,是雄安新区内保存面积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遗址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保护范围南北600米,东西700米,总面积达42万平方米,其文化遗存年代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至宋金时期,持续近三千年,传承脉络清晰,见证了燕文化的孕育、发展、壮大和衰落过程。
考古发现揭示燕文化密码
自2017年起,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南阳遗址及其周边区域展开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考古调查覆盖40平方公里,发现以南阳遗址、晾马台遗址为核心的“大南阳”遗址聚落群,遗址、墓地数量达13处,面积近18平方公里。
通过考古发掘,基本确认了南阳遗址主体文化遗存为东周至汉代的燕文化,主要由两座战国城址构成。遗址呈“凸”字形,北高南低,小城居北,平面呈方形,边长200米;大城居南,平面呈矩形,南北500米,东西600米。大城城墙下有基槽,基槽底部有两条倒梯形的小基槽,而小城城墙下没有基槽,城墙内外修筑护坡以加固。此外,大城的北城垣利用了小城的南城垣,是在小城的南城垣基础上夯筑而成的,表明大城的建成时代略晚于小城。
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西宫”铜壶、“左征”“右征尹”铜壶盖、“易市”陶文陶片等。其中,“西宫”铜壶的发现尤为重要,铜壶铺首处阴刻“西宫”二字,与燕王都城宫禁直接有关。“易市”陶文陶片的出土更是直接表明南阳遗址可能是燕国都邑“临易”或“易”之所在。史料记载,燕国曾5次迁都,燕桓侯徙于“临易”,燕文公迁“易”。这些文物的发现,不仅展示了燕国器物的风格,也为探索燕国都邑提供了重要线索。
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
南阳遗址的考古发现,不仅揭开了雄安新区城市考古的序幕,也为研究燕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作为燕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南阳”遗址群见证了燕文化的孕育、发展、壮大和衰落过程。这些发现,不仅为白洋淀地区东周和汉代城市起源、形成、发展等城市化进程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载体和范例,也进一步推进了该地区先秦时期生态环境演变、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研究工作。
未来展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目前,南阳遗址已被列入雄安新区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未来将建设成考古遗址公园,让公众有机会近距离感受这片土地上沉淀千年的历史魅力。在雄安新区这片充满现代气息的土地上,南阳遗址静静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千年沧桑,展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