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平原:蓝天保卫战初见成效
关中平原:蓝天保卫战初见成效
2024年,关中平原在蓝天保卫战中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10月,咸阳、西安、渭南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分别进位3位、13位和20位,空气质量改善幅度位居全国前列。
这一显著成效的背后,是陕西省以关中地区大气治理为重点,坚持减煤、减排、减卡并重,持续深入开展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的结果。通过精准帮扶和科技赋能,关中平原正在探索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生态环境保护之路。
精准施策:从源头减少污染排放
陕西省在关中平原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精准治理措施。一方面,大力推进清洁取暖改造,推进散煤替代。根据《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关中平原地区民用散煤治理被列为重要任务,要求2024年底实现民用散煤清零。另一方面,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出台绩效分级企业奖励办法,激励企业提升环保绩效。据统计,2024年已有84家企业完成绩效升级,为改善空气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赋能:提升环境监管效能
在科技应用方面,关中平原地区积极探索创新监管方式。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在线监测等科技手段,实现对重点污染源的全天候监控。同时,建立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提前预警重污染天气,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这些科技手段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环境监管的精准性和时效性,也为污染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地理与产业双重挑战
然而,关中平原的空气质量改善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作为汾渭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中平原面临着独特的地理和产业挑战。盆地地形导致污染物容易沉积,加之冬季静风率高,容易产生逆温现象,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同时,区域内重化工产业占比高,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运输结构以公路货运为主,这些因素都给大气污染防治带来了巨大压力。
持续发力:未来展望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关中平原的空气质量改善仍需持续发力。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5年1月下半月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会商结果,关中平原地区仍面临较大压力。特别是在春节期间,受烟花爆竹燃放影响,污染水平可能明显升高。因此,未来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 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 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
- 完善交通运输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交通
- 强化区域联防联控,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关中平原的蓝天保卫战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这场战役远未结束。面对地理和产业的双重挑战,关中平原需要在精准施策和科技赋能的双轮驱动下,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才能真正实现“天更蓝、空气更清新”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