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助力癌症早筛:从浙江实践到全国突破
AI助力癌症早筛:从浙江实践到全国突破
近日,浙江省肿瘤防治办公室传来好消息:通过与人工智能企业合作,该省在癌症早筛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以宫颈癌筛查为例,借助AI云诊断技术,不仅提高了筛查效率,还显著提升了诊断准确性。这一进展,正是我国AI医疗技术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AI如何助力癌症早筛?
AI在癌症早筛中的应用,主要基于深度学习技术。通过训练大量的医学影像数据,AI系统能够精准识别影像中的异常病灶。具体来说,AI系统会分析CT、MRI等影像资料,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进行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从而发现潜在的癌症病灶。
与传统的人工阅片相比,AI具有以下优势:
- 速度快:AI能够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影像数据,大大缩短了筛查时间。
- 准确率高:通过深度学习,AI能够识别出微小的病灶,甚至是一些肉眼难以察觉的异常。
- 一致性好:AI不会受到疲劳、情绪等因素的影响,能够保持稳定的诊断水平。
实际应用效果如何?
以阿里巴巴达摩院的最新研究为例,其开发的AI模型在多个癌种的筛查中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胰腺癌:自2024年3月在丽水两家医院试点以来,已筛查超过7万名患者,成功识别出90例胰腺导管癌患者和200多例癌前病变病例。阳性预测值达到0.75~0.85,这意味着每10个由模型识别的阳性患者中,大约有8个被确诊为胰腺癌。
食道癌:AI模型在Ⅰ期的敏感性达到59%,Ⅱ期达到90%,远高于现有技术的12.5%和64.7%。在25756例病人筛查中,已确诊7例食管癌,另有97例阳性病人正在随访。
肝癌:在保持99.5%特异性的同时,实现了80%的敏感性。通过与医院合作,对数千患者的数据进行多中心研究,不断迭代优化算法。
结直肠癌:在胸部CT扫描数据中达到72%的敏感度,在腹部CT扫描中的敏感度可超过90%。
胃癌:AI模型在辅助诊断方面表现优异,甚至超过了有经验的医生。
肺结节:能够识别大型肺肿块,且在良恶性鉴别上展现出全球领先的能力。
乳腺癌:虽然平扫CT不是主要检查手段,但AI能够识别所有潜在病灶,包括乳腺癌迹象。
这些AI模型最终将集成一个基于平扫CT筛查七种癌症的产品,可以在2分钟以内完成对一个病人的三维CT扫描的所有计算和深入分析,大幅提升了筛查效率。
AI与医生:协同作战
值得注意的是,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并不是要取代医生,而是作为医生的有力助手。正如阿里巴巴达摩院吕乐博士所说:“AI是用来填补人类医生的临床空白,而非取代医生。”
在实际应用中,AI和医生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
- AI负责处理大量数据,提供精准的定量分析
- 医生则根据临床经验,做出最终诊断决策
这种人机协同的方式,既提高了筛查效率,又保证了诊断的准确性。
未来展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除了癌症早筛,AI还在慢性病管理、精准治疗等多个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例如,AI可以通过分析心脏及其他多个器官和临床指标,提供更全面的心脏病风险评估;在急诊胸痛诊断中,AI模型能显著提高诊断速度和准确性;在脂肪肝的应用中,AI模型已接近MRI-PDFF的诊断精度。
可以预见,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的医疗服务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患者将享受到更高效、更精准的医疗体验。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科技工作者和医疗人员的共同努力。正如吕乐博士所说:“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服务于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