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十三行”背后的宝墨园传奇
广州“十三行”背后的宝墨园传奇
宝墨园,这座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紫坭村的岭南园林,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它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景区,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尤其是与广州“十三行”之间的深厚渊源。
十三行与伍氏家族的传奇
广州十三行,是清朝时期广州的对外贸易特区,从1757年到1842年,是清政府唯一允许的海上对西洋贸易的关口。十三行商人是清代最富有的商人群体之一,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伍秉鉴。
伍秉鉴是广州十三行怡和行的行商,通过茶叶和棉布贸易成为世界首富。据记载,伍秉鉴个人财产约2600万银元(约合1900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大清朝财政总收入的近一半。2001年,华尔街日报在千年之际评选了过去一千年全世界最富有的50人,伍秉鉴作为唯一的商人入选,被誉为“世界首富”。
伍秉鉴的后代伍廷芳,与宝墨园的重建有着密切关系。伍廷芳是晚清著名外交家、法学家,曾任清朝驻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公使,民国时期担任司法总长、外交总长等职务。伍廷芳的后代赵泰来,正是宝墨园的重建者。
宝墨园的重建与文化传承
宝墨园原建于清末民初,毁于五十年代。1995年,在赵泰来的主持下,宝墨园开始重建,历时六年,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重建后的宝墨园占地168亩,集岭南古建筑、岭南园林艺术、珠三角水乡特色于一体,是一座大型岭南文化山水园林。
宝墨园的园林设计独具匠心,全园水系贯穿荔景湾、清平湖及宝墨湖,三十多座石桥横跨其上,形成独特的水上景观。园内汇聚陶塑、瓷塑、砖雕等精美艺术品,其中《清明上河图》瓷塑浮雕被列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宝墨园内的建筑布局严谨,各具特色。治本堂以包拯“清心为治本”命名,象征清廉为政;宝墨堂悬挂包拯画像,并有两棵百年老榆树,被誉为“树将军”;龙图馆展示包公文化的艺术精品,包括巨型紫檀屏风和青铜礼器。
赵泰来艺术宫的珍藏
赵泰来艺术宫是宝墨园内的一个重要景点,气势雄伟,是一座集彩绘、木雕、瓷雕、石雕之精华于一体的建筑。艺术宫内陈列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西藏唐卡、明代鎏金观音铜像等,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宝墨园的现代活力
宝墨园不仅是一座静态的博物馆,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旅游胜地。每年3月中下旬,宝墨园都会举办汉风古韵樱花节,园中樱花盛开,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此外,宝墨园还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戏曲表演、书画展览等,让游客在欣赏园林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宝墨园的重建,不仅是对岭南园林艺术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延续。它见证了广州十三行的辉煌历史,展现了岭南商道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今天,宝墨园已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向世人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