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癌症中心:如何最大化癌症筛查效益?
国家癌症中心:如何最大化癌症筛查效益?
近日,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增癌症病例482.47万例,平均每十万人中有201.61人确诊癌症。这一数据再次提醒我们,癌症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而早期筛查和诊断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国家级癌症筛查项目覆盖4.26亿人次
为应对癌症高发的挑战,我国从2005年开始逐步推广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国家癌症中心肿瘤资源中心副主任陈万青介绍,目前我国已建立四大国家级癌症筛查项目,覆盖人群逐年增加。
农村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覆盖31个省(区、市)249个项目点,评估肺癌、上消化道癌、结直肠癌、肝癌和鼻咽癌农村高危人群1170余万例,筛查300余万例。
淮河流域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覆盖沿淮4省36个项目点,评估上消化道癌、肝癌高危人群312万例,筛查78万例。
农村妇女两癌筛查:覆盖31个省(区、市)2765个县(区),累计筛查宫颈癌2.8亿人次、乳腺癌1.4亿人次。
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在31个省份累计评估城市肺癌、乳腺癌、上消化道癌、结直肠癌、肝癌752万例,筛查251万例。
此外,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湖北、湖南、广东等省份还启动了多项地方财政支持的癌症筛查项目,进一步推动我国癌症组织性筛查的扩面、提质、增速。
癌症筛查面临五大挑战
尽管我国癌症筛查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陈万青主任指出,当前主要存在以下五大问题:
资金缺口巨大:如果以45~74岁为适宜筛查的年龄,我国有5亿多适龄筛查人口,而中央财政每年用于五大癌症筛查的经费仅能覆盖一二百万受益人群,供需缺口巨大。
可及性不均: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尤为突出。部分地区缺乏必要的筛查设备,基层医生筛查技术水平也有待提高。
部分筛查手段接受度低:如内镜类侵入性检查,公众依从性较低。以结直肠癌筛查为例,高危人群的肠镜筛查参与率不到20%。
筛查质量需提高:部分地区筛查检出率偏低,存在漏诊现象。有效的筛查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更需要规范的操作和专业的医疗团队。
筛查可能带来的危害:癌症筛查虽然能降低癌症负担,但也可能引起辐射、出血等并发症,以及假阳性结果带来的心理压力。因此,需要谨慎选择筛查方法。
未来方向:科技创新与政策支持双轮驱动
面对这些挑战,专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癌症筛查工作:
开发新型筛查技术:研发有效、无创、安全、低价的筛查手段,如通过血液或尿液检测筛查癌症。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公共卫生项目提高早期诊断比例,优先为高风险人群提供筛查服务。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癌症筛查的认知度,消除对筛查的恐惧和抵触情绪。
完善政策保障:增加财政投入,优化医保政策,提高筛查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
上海等地的实践经验表明,通过医防融合、分级诊疗和全程服务,可以有效提升癌症防治效果。到2030年,我国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要达到46.6%,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需要政府、医疗机构、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
癌症筛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双轮驱动。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完善,癌症筛查能够惠及更多人群,真正成为守护国民健康的重要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