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黄河口生态修复:打造绿色样板
东营黄河口生态修复:打造绿色样板
黄河三角洲,这片被誉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生态蝶变。从昔日的盐碱荒滩,到如今的候鸟天堂,东营黄河口的生态修复工程不仅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更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树立了标杆。
从盐碱荒滩到世界自然遗产
“环境好不好,鸟儿最知道。”这句话在黄河三角洲得到了生动印证。近年来,随着生态修复工程的推进,这片湿地已成为众多候鸟的安居之所。2024年7月,黄河口候鸟栖息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山东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
这一转变背后,是东营市持续不断的生态修复努力。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中心负责人王安东指出,黄河不断流是决定黄河三角洲逐年向好的基本因素。自1999年施行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黄河已实现连续25年不断流,为湿地生态改善提供了重要保障。
科学修复,打造多样化生态环境
东营市以“线、带、面”修复为抓手,探索出“陆海统筹、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湿地修复模式。具体措施包括:
- 清理外来物种互花米草13.1万亩
- 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
- 清退自然保护区油气生产设施300处
- 修复盐地碱蓬、海草床等本土植物5.2万亩
- 建设鸟类栖息繁殖岛36个
- 建设鱼类栖息地10处
- 建设植物生态岛29个
这些措施有效改善了湿地生态环境,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条件。据统计,保护区内的鸟类已从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373种,每年有数百万只候鸟在此迁徙、越冬。
科技引领,构建监测保护体系
东营市积极引入科技力量,与中科院等30余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合作,在自然保护区成立8家野外监测和科研教学平台。构建了“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体系,全方位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鸟类环志等工作。
2024年的监测结果显示,保护区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脸琵鹭、疣鼻天鹅繁殖,丹顶鹤野外繁殖达14巢、越冬数量达320只,东方白鹳成功繁殖202巢,繁殖幼鸟526只,黑嘴鸥繁殖种群稳定在1万只左右,朱鹮成功孵化幼鸟20只。
创新管理,提升保护效能
为破解自然保护区综合执法“最后一公里”难题,东营市创新性地建立了“四位一体”协同服务模式。垦利区检察院、垦利区法院分别成立垦利区检察院驻自然保护区检察工作站、垦利区法院自然保护区巡回法庭,与自然保护区综合执法队伍、驻区公安队伍现场“一站式”办公,共同签署《协助办案框架协议》,大大提升了保护区管理的规范性、能力和效率。
打造生态品牌,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东营市还注重生态文化的培育和传播。利用鸟类博物馆、黄河入海口、天然柳林等特色资源优势,开展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完善提升自然教育展示体系。依托“世界湿地日”“国际博物馆日”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主题科普宣教及公益宣传活动,每年接待科学考察、社会实践、生态研学人数10万余人。
东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绿色样板
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东营市承担着重要的生态责任。东营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陈云龙表示,东营市将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加强入海河流总氮控制和入海排污口整治,推动近岸海域水质持续改善。
未来,东营市将继续聚焦绿色低碳转型,更高水平建设美丽东营。以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为引领,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样板区,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东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