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英: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是解决农村老人问题的关键
刘守英: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是解决农村老人问题的关键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在近期的报告中指出,乡村老人问题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议题。随着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乡村,导致农村留守老人境况堪忧,其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缺乏保障。
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农村老人困境
刘守英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长期以来,中国实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城乡在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就业、社会保障体制、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各方面都是二元的,这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据统计,中国的医疗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和大医院,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条件差、设备少、水平低。农民患病在当地难以得到有效治疗,需要到外地、大医院就诊,不仅造成了看病困难,也大大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农村老人问题的现状与挑战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范围内农村老龄化人口比重已达41.53%,比城镇高出14.6%。农村老人面临多重困境:
经济压力增大:农村老人收入主要由劳动收入、子女援助及政府的基础养老金构成,仅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随着生活成本上升,医疗费用上涨,养老经济压力进一步增大。
精神慰藉不足:农村空巢现象加剧,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无法在家庭生活中感受到亲人之间的关怀与交流。部分农村地区孝敬赡养传统缺失,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医疗护理需求增加:据统计,我国80%~90%的老年人都患有慢性病。农村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医疗设施在硬件设施、设备先进性、技术水平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无法提供与城市相匹配的医疗服务。
政策应对与未来展望
针对农村老人问题,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民政部联合21个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将进一步健全,老年人失能照护、医康养结合、助餐、探访关爱、学习娱乐等突出服务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具体措施包括:
完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县级层面,每个县到2025年都至少有1所以失能照护为主的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乡镇层面,建立更多能够提供全日托养、日间照料等服务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村级层面,增加养老服务点,力争实现不出村、不离乡满足农村老年人的日常需求。
激发内生动力:发挥村集体和村民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通过“老年人养老金自己拿一点、子女主动出一点、村集体经济出一点、社会力量捐一点、争取上级补一点”等方式筹措资金。鼓励低龄健康老年人、农村留守妇女等组成农村养老互助服务队。
强化支撑保障:完善用地政策,将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纳入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或村庄规划编制。鼓励国有或民营企业来农村运营养老服务设施,金融机构加强支持。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融合是解决农村老人问题的关键。通过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动人才、技术等要素规范有序向乡村流动,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一体推进城镇和乡村规划、建设和治理,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真正实现农村老人的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