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30年前,200名乌克兰大量军工专家来到我国,如今他们怎么样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30年前,200名乌克兰大量军工专家来到我国,如今他们怎么样了?

引用
百度
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0472457373067775

30年前,随着苏联的解体,许多曾在军工领域叱诧风云的专家陷入了困境。金琴科,作为乌克兰"安255"运输机的总设计师,曾是世界航天界的翘楚。但在乌克兰社会动荡、失业潮汹涌的背景下,他却一度沦为出租车司机,甚至无家可归。正当他陷入迷茫时,中国的"双引工程"给了他一个新的开始。

乌克兰军工专家的困境:从荣耀到困顿

20世纪末,随着苏联的解体,乌克兰也迎来了剧烈的政治与经济动荡。曾经在苏联体系内高枕无忧的军工专家们,一夜之间失去了原有的工作和保障。

金琴科•彼德罗维奇,作为乌克兰著名的动力工程师,曾主导设计过世界上最大的运输机——"安-255"。在苏联时期,他不仅有着高超的技术水平,还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和薪资。

然而,苏联解体后,乌克兰陷入了经济危机,国家资源的丧失和高通胀使得许多科学家在短短的时间里陷入困境。金琴科的生活急转直下,从一位世界级的科学家,变成了不得不为生计奔波的普通人。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转行做出租车司机、清洁工等体力劳动。然而,这对长期从事科研的金琴科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挑战。

无奈之下,他甚至卖掉了自己的房子,成了露宿街头的流浪者。除了金琴科,许多乌克兰的军工专家也遭遇了类似的困境,他们中不少人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家园,寻找新的出路。

这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环境和资金往往集中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而乌克兰的专家们也面临着选择:是否赴西方国家再就业?然而,尽管西方国家开出了优渥的条件,很多人却发现,他们在新的科研体系下并不适应。美国和欧洲的科研模式与苏联时期的体制差距巨大,许多专家在短期内无法快速适应,甚至由于缺乏实际科研成果,遭遇了待遇的削减,最终成为"弃儿"。

中国"双引工程":为乌克兰专家提供新机遇

正当金琴科在为未来感到迷茫时,远在东方的中国提出了"双引工程"——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海外人才,来提升本国的科技和工业水平。这一计划,不仅仅是简单的科技引进,更是中国在科研领域的"大招",旨在吸引那些具有国际水准的优秀人才。

中国政府向来重视科技发展,尤其是在军事领域。通过"双引工程",中国不仅购买了大量前苏联的精密设备和先进技术,还提供了丰富的科研条件和待遇,吸引了大量来自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科技人才。

金琴科对这一政策产生了浓厚兴趣,因为中国的科研体系与他熟悉的苏联模式相近,且中国为他提供了充分的保障——高薪资、免费的住房、优质的教育资源以及全方位的科研支持。这些条件吸引了他毫不犹豫地做出了赴华的决定。

与许多选择西方的专家不同,金琴科深知中国的科研环境对自己来说既熟悉又友好。加上中国对于人才的优待政策,不仅能解决他个人的生活问题,还能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稳定的支持。于是,金琴科带着家人,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途。他不是唯一一个选择赴华的乌克兰专家。在此之前,许多像金琴科一样的军工专家纷纷接受了中国的邀请,他们中不仅有飞机设计师,还有材料学、动力学、焊接技术等领域的顶尖人才。这些专家的加入,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军工技术的提升,也让中国在短短数年内,迅速成为世界军工领域的重要一员。

从"安255"到"辽宁舰":科技合作带来的成果

金琴科的选择并非偶然,他的到来不仅为中国的科研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还为中国军工技术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作为"安255"运输机的设计师,他深知大型运输机设计中的细节和技术要求,在中国,他的经验被充分发挥,助力中国的军事航空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尤其是在动力学领域,金琴科不仅设计了多款飞机发动机,还参与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多个项目。

另一个著名的乌克兰专家是巴比奇,他被誉为"航母之父"。巴比奇曾参与建造苏联时代的多艘航母,尤其是"瓦格良"号航母的设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由于乌克兰政府的财政困难,"瓦格良"号的建造遭遇了严重的资金短缺,最终被搁置。巴比奇为此心情沉重,直到2002年,他得知中国成功收购了这艘半成品航母,并决定随同航母一同赴华。

中国的"双引工程"不仅为巴比奇提供了一个平台,还让他实现了"瓦格良"号的梦想。经过中国专家与巴比奇的共同努力,"瓦格良"号被改造为"辽宁舰",成为中国第一艘航母。

这艘航母的成功下水,不仅是中国军工的重大突破,也是乌克兰专家为中国贡献的杰出成果。通过这些科技合作,金琴科、巴比奇以及其他乌克兰专家不仅在中国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还为中国军工的发展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真诚的引才政策和创新的科研平台。

参考资料:

[1] 中国军工掘尽"乌克兰红利"[J]. 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4(4):53.

[2] 田聿. 多国争夺乌克兰军工专家[J]. 坦克装甲车辆,2017(22):66-70. DOI:10.19486/j.cnki.11-1936/tj.2017.22.016.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