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治疗新趋势:社区健康如何管理?
高血压治疗新趋势:社区健康如何管理?
2024年8月,新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正式发布,这是我国高血压领域的重要里程碑。作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常见慢性病,高血压的防控任务依然艰巨。据统计,我国有2.67亿高血压患者,且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社区健康管理成为高血压防控的关键环节。
社区健康管理现状与挑战
目前,我国社区高血压管理仍面临诸多挑战。尽管治疗高血压的手段日益多样,但控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据统计,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高血压知晓率为46.9%、治疗率为40.7%、控制率为15.3%,接受治疗的患者控制率也仅为37.5%。
为应对这一挑战,各地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模式,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社区管理模式。
创新管理模式探索
山东青岛城阳区的“三高共管、六病同防”模式
该模式以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三高”疾病为切入点,通过医防融合、上下联动,实现对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糖尿病、慢性肾脏病、恶性肿瘤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六病”的同防同治。该模式通过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网络,实现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无缝衔接。重庆沙坪坝区的医防“五融合”模式
该模式将医疗与预防深度融合,通过组织融合、服务融合、信息融合、绩效融合和管理融合,构建起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具体包括组建家庭医生团队,提供连续性医疗服务;建立健康档案,实现信息共享;制定绩效考核机制,确保服务质量和效率。杭州拱墅区的“1+1+1+X”全科医生签约模式
该模式以全科医生为核心,构建“1名全科医生+1名专科医生+1名社区护士+X名其他卫生技术人员”的服务团队。通过签约服务,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实现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全程管理。安徽铜陵义安区的“1+1+N”家庭医生签约模式
该模式以家庭医生为核心,配备1名护士和多名公共卫生人员,形成健康管理团队。通过签约服务,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服务。北京朝阳区的医-护-助管理模式
该模式以医生、护士和健康管理助理为核心,通过团队协作,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医生负责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护士负责健康教育和用药指导,健康管理助理负责随访和生活干预。
降压药在社区管理中的应用
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合理使用降压药是控制血压的关键。根据新版《指南》,六类降压药在社区管理中各有其特点和适用人群:
钙通道阻滞剂(CCB):适用于老年高血压、心绞痛等患者。社区医生应关注心动过速患者,谨慎使用。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适合合并心力衰竭或冠心病的患者。社区医生需注意干咳等副作用。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适合不能耐受ACEI的患者,特别是合并糖尿病肾病的患者。
利尿剂:特别适合老年患者和合并心力衰竭的病例,对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效果良好。
β-受体阻滞剂:可用于心衰患者的高血压治疗,需监测心率。
α1-受体阻滞剂:适合高血压合并前列腺增生的患者,但不作为一线药物。
社区医生在选择降压药时,应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合并症,合理选择药物。同时,应优先选用长效降压药,提高降压的稳定性。对于老年患者,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
未来展望
随着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改革的深入和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推进,社区高血压管理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社区健康管理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医疗和可穿戴设备,实现远程监测和管理,提高服务效率。
强化团队协作:建立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健康管理团队,实现多学科协作。
注重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预,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完善医保政策:优化医保支付方式,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推动科研创新: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科研能力,促进临床研究和实践的结合。
社区健康管理是高血压防控的重要环节。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和合理用药,可以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未来,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医疗技术的进步,社区健康管理将在高血压防控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