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治疗迎来新突破:最新指南解读与新药进展
高血压治疗迎来新突破:最新指南解读与新药进展
2024年,高血压领域迎来重大更新。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相继发布最新版指南,为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英贤教授对这些更新进行了深入解读,为我们揭示了高血压治疗的最新趋势。
ESC指南:诊断标准与治疗理念的革新
新版ESC指南在高血压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上做出了重要调整。虽然仍维持140/90 mmHg作为高血压的诊断阈值,但创新性地引入了“血压升高”这一概念,将120139/7089 mmHg的血压范围纳入其中。这一调整旨在及早识别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的人群,体现了血压管理关口前移的理念。
在降压目标方面,新版指南采纳了更严格的控制标准。推荐将收缩压控制在120-129 mmHg,这比2018版指南的140/90 mmHg有了显著提升。对于血压波动较大的患者,这一目标虽然更具挑战性,但能带来更好的心血管健康结局。
在治疗时机上,指南建议一旦血压达到或超过140/90 mmHg即可启动降压治疗。对于血压在130-139/80-89 mmHg之间的高危患者,建议先进行三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若血压仍未达标则应考虑药物治疗。
中国指南:体现本土特色与创新
与ESC指南不同,中国新版指南在多个方面体现了中国特色。例如,高血压诊断标准仍维持在140/90 mmHg,但强调了一般患者应将诊室血压降至<140/90 mmHg,如能耐受则应降至<130/80 mmHg。这种差异化策略考虑到了中国高血压患者的具体情况。
中国指南还特别重视高盐饮食、肥胖等本土重要危险因素,并给出了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在血压测量方法上,除了传统的诊室血压测量外,还新增了自动诊室血压测量和可穿戴设备血压测量等现代技术手段。
新型降压药物:突破性进展
在药物治疗领域,2024年3月FDA批准了首个新型降压机制药物——阿普昔腾坦(aprocitentan)。这是一种内皮素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内皮素-1与ETA和ETB两种亚型受体的结合来降低血压。作为近40年来首个获批的全新降压机制药物,其上市为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此外,直接肾素抑制剂SPH3127也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前景。在III期临床试验中,该药物显著降低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且安全性良好。这些新药的研发进展为高血压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未来展望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的发病率仍在持续上升。但令人鼓舞的是,从指南更新到新药研发,高血压的防治正在取得重要进展。通过早期干预、精准治疗和个体化管理,我们有望进一步提高血压控制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及时了解最新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在遵循医生建议的同时,也要关注自身的血压变化,积极参与到健康管理中来。通过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更好地应对高血压这一全球性健康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