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行星史视角下的地球演化:跨学科研究的新突破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行星史视角下的地球演化:跨学科研究的新突破

引用
光明网
9
来源
1.
https://epaper.gmw.cn/zhdsb/html/2024-09/11/nw.D110000zhdsb_20240911_1-13.htm
2.
http://home.ustc.edu.cn/~sdyzzy/posts/bcdf255a.html
3.
https://www.cjss.ac.cn/article/doi/10.11728/cjss2024.01.2024-yg01
4.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6138
5.
https://vocus.cc/article/670b55d8fd8978000186114c
6.
http://www.ihss.pku.edu.cn/templates/yugao/index.aspx?nodeid=134&page=ContentPage&contentid=5520
7.
https://cuilingmag.com/article/planetary_mechanism_and_its_conceptual_manifestation
8.
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10/content_6980618.htm
9.
https://news.ustc.edu.cn/info/1048/90181.htm

近期,环境史研究的奠基人唐纳德·沃斯特的新作《欲望行星:人类时代的地球》问世,提出了“行星史”的新思考,将人类历史置于整个行星演化的大背景下。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地球演化的理解,还展示了自然力量如何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01

行星史视角的背景和意义

在《欲望行星》一书中,沃斯特贯彻了其“行星史”的研究理路,将人类历史视为整个行星演化史的一环,并旗帜鲜明地提出:推动人类社会重要转型的力量乃是其食欲与性欲。这种历史观被沃斯特称为“行星史”(planetary history,有时也译为“星球史”)。

“行星史”视角的核心在于承认地球这一生态圈的普遍联系,以及物质性力量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沃斯特指出:“行星史”研究的核心在于阐明“这个星球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应强大动力,正是这种动力为所有生命形式,包括我们自己,设定了条件”(第31页)。其所言的“强大动力”正是行星地球其自然演化的物质性力量。

02

行星史视角下的地球演化研究

沃斯特将人类视为自然的一部分,指出作为生物性的人类,其演化同时被两种自然所塑造:“外在自然”(an outer nature)和“内在自然”(an inner nature)。所谓外在自然,指的是山川湖泊、气候环境以及疾病等外在于人类却又为人类演化所必需的物质现实;内在自然指的则是人类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通过遗传而来的驱动力与强烈的欲望,这是一种生物性的物质力量。其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欲求可用孟子的“食色性也”加以概括:食欲与性欲。正是二者推动人类不断前进、受挫和适应,这既改变了人类自身,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行星地球。书名——“欲望行星”正是由此而来。

03

行星史视角对传统史学的突破和启示

沃斯特看来,要阐明人类历史,最重要的就是把握人与外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人类自然”(human nature)。也就是说,一方面,阐释人类历史必须将其置入到整个行星的演化史之中;另一方面,要看到物质性力量在人类史与行星史之间的连接作用。把握住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其演化的行星性和物质性,也就把握住了“行星史”视角下人类历史的本质。从物质而非文化入手,从地球而非人类出发,“行星史”的历史观对传统史学而言,无疑是革命性的。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本书对跨学科研究成果的引用十分瞩目。沃斯特在第一章中阐明了跨学科的必要性。正如沃斯特所言,许多科学家运用来源于自然界的档案以还原地球或某一物种的历史,其本质上也是一种“历史的”思考方式,他们同样是历史学家。因此,这些自然科学家被沃斯特视为是史学家的同僚,而非陌路之人。他还坦言道:“没有任何一个职业历史学者可以独立完成如此一部综合的行星史所需要的所有研究与写作。”(第32页)“行星史”依赖学术上的劳动分工,它需要借助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毕竟,“行星史”在空间上涵盖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以及整个地球行星;在时间上则不仅覆盖了智人的二十万年历史,还含括了地球创生、生命演化的上亿年的历史;它还强调地球演化的物质性动力。因此,不难料到沃斯特会将地球科学、地质学、气象学、生物学、生态学、社会行为学、考古学、人类学以及人口学的研究成果都引入到“行星史”的书写之中。

不过,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其运用跨学科方法的彻底性。即便在强调运用跨学科方法的“新史学”研究中,如此大规模地、多学科地调用跨学科成果的方式恐怕都是罕见的。其娴熟的分析令人印象深刻,其对地质学、气候学以及生态学的分析可谓信手拈来,几乎每一章都所涉及,这体现了其深厚的自然科学底蕴。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中,沃斯特除了自然科学外,他还分析了大量的体质人类学、考古学、人口学甚至是社会行为学的研究成果,有力地阐明了早期人类从非洲移民至其他地区并发展出农业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人口的膨胀。对沃斯特而言,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其不拘一格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可视为本书的一大特色。

同时,本书还积极采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在比对农业国家的兴衰史时,作者不仅在空间上横向比较了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黄河流域以及地中海沿岸的古代帝国,还在时间维度上纵向比对了从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1500年的前后农业国家的循环更替,从而得出了关于农业国家权力兴衰的底层逻辑。

行星史视角下的地球演化研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历史观,还展示了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和可能性。通过将人类历史置于整个行星演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自然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人类与地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的创新,为我们重新认识地球演化和人类历史开辟了新的路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