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跪拜到作揖:古人的见面礼有多讲究?
从跪拜到作揖:古人的见面礼有多讲究?
在中国古代,见面礼仪不仅是简单的问候方式,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从汉末五胡乱华到宋朝椅子的普及,古人的起居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这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见面礼仪。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些礼仪背后的故事。
从席地而坐到垂足高坐:跪拜礼的演变
在汉代以前,中国人习惯席地而坐。所谓“席地而坐”,就是两膝着地,臀部坐在脚后跟上。这种坐姿在《礼记》等古籍中多有记载。由于这种坐姿的限制,古人在见面时自然形成了跪拜礼。《周礼》中就详细记载了九种不同形式的跪拜礼,包括稽首、顿首、空首等,每种礼节都有其特定的场合和对象。
然而,随着汉末五胡乱华,北方游牧民族的起居方式逐渐传入中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传播进一步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佛像和菩萨的垂足坐姿,与传统的席地坐式截然不同,这种高型坐具和垂足坐姿对延续了几千年的席地而坐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
最早传入中国的高型坐具或许是“胡床”,相当于今天的“马扎”。《后汉书·五行志》记载:“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京都贵戚皆竟为之。”到了唐代,椅子开始普及,人们逐渐习惯了垂足而坐。这种起居方式的改变,也直接影响了见面礼仪的演变。
作揖与拱手:新的见面礼仪
随着垂足高坐的普及,传统的跪拜礼逐渐演变为更为便捷的作揖和拱手礼。《仪礼》中记载,古人相见时,本来就有揖与拜的不同。揖,即拱手礼,是后世拱手的前身;而拜,则需要双膝跪地,两手拱合以至于地。
作揖的具体动作是:两脚稍分开站立,上身微倾,膝不弯,低头,以眼光看到自己的鞋尖为度。双手圆拱,如抱鼓状,若与尊者揖,则双手先举至眼;若与长者揖,则双手先举至口;若与平辈相揖,则双手先举至心。然后,向前俯身向下。如果与尊者、长者揖,则双手向下过膝;如果与平辈相揖,则双手不必过膝。然后起身,双手随之而起,交叉于胸前。
拱手礼则更为简单,双手合抱于胸前,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微微鞠躬即可。这种礼仪不仅方便快捷,更体现了中国人谦逊有礼的品格。
礼仪背后的文化内涵
这些见面礼仪不仅仅是简单的问候方式,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礼记·礼运》中记载:“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儒家认为,礼源自人类最原始的习俗,它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被历代圣人重新改造并赋予其权威性。
在儒家思想中,礼仪的制定体现了三种基本精神:一是敬与仁,二是斟酌人情以制礼,三是遵循中道。孔子主张过犹不及,礼的创制也要考虑到大多数人的接受度,兼顾不同等级的人的品性,尽可能让所有人都能遵守。
古礼今承:传统礼仪的现代意义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不再使用这些古老的礼仪,但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依然值得我们去了解和传承。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强调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这些传统礼仪所蕴含的道德观念,依然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例如,现代的握手礼,虽然形式上与古代的作揖、拱手礼不同,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尊重与谦逊是一脉相承的。在一些正式场合,如商务会议、外交活动等,我们依然能看到这些传统礼仪的影子。
此外,传统礼仪中“称情而立文”的原则,即根据情感的轻重不同而相应地制订不同的礼仪,这一理念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无论是个人交往还是国际交流,适度的礼仪都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从跪拜到作揖,从席地而坐到垂足高坐,古人的见面礼仪经历了巨大的变迁。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这些礼仪背后所蕴含的尊祖敬亲、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以及对人情的考量和节制,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传统礼仪的精神内核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