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公里紧急生命接力!交大一附院成功救治重症肺炎患者
300 公里紧急生命接力!交大一附院成功救治重症肺炎患者
近日,西安交大一附院重症医学科成功救治一名重症肺炎患者。从接到汉中市某医院的紧急求助电话,到ECMO治疗团队的快速响应,再到300多公里的跨地转运,医疗团队展现了高超的专业技术和强烈的责任心。
紧急求助,ECMO小组迅速响应
8月22日18:30,西安交大一附院重症医学科接到汉中某医院的紧急求助电话。患者郝某因咽痛在当地医院治疗,胸部CT显示白肺,住院期间突发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即使连接呼吸机也未能改善病情。
重症医学科ECMO小组立即启动,奔赴汉中。到达后发现患者较为肥胖(BMI达31.5),且可能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经过评估,治疗小组决定实施ECMO治疗。ECMO即人工肺,通过机器将血液引出体外,充氧并排出二氧化碳后回输体内,为肺部争取休息和恢复的时间。
艰难转运,300多公里生命接力
经过6个半小时的努力,患者于8月23日凌晨1点顺利上机,血氧饱和度升至100%。但考虑到患者肥胖、血管负担重等因素,决定将其转回西安交大一附院重症医学科进一步治疗。
凌晨3点,救护车从汉中出发,向西安疾驰。转运途中,ECMO小组严密监测患者情况,确保万无一失。清晨7:30,患者安全抵达西安交大一附院重症医学科。
精细治疗,多措并举助力康复
患者入院后,经口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并接受V-V ECMO治疗。医疗团队给予抗感染治疗,行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清除浓痰,减轻感染,并用激素减少肺渗出。同时,实施肺保护性通气,因患者肺部病变不均,需小潮气量通气,吸入NO降低肺动脉压,改善氧合。考虑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适宜进行俯卧位通气,但由于患者自身体重较大,经常的翻身对于护理和医疗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可是为了患者的预后着想,最终还是决定立刻进行俯卧位通气。
随着治疗的深入,患者感染指标逐步下降。9月1日,团队第一次尝试ECMO脱机,但因患者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氧合差,对呼吸机依赖远超普通患者,因此只能延长上机时间。但是上机时间越长,感染的风险就越大,团队加强护理,动态监测患者体温,管理液体平衡,预防并发症。9月3日,患者成功通过SOT实验,ECMO撤机。
撤机后,患者病情进一步好转,团队开始调整呼吸机模式准备拔出气管插管。考虑到患者基础疾病,拔管前已准备了高流量通气。拔管后,白天高流量呼吸锻炼,夜间高枕高卧位,辅以呼吸机治疗,逐渐耐受后开始呼吸功能锻炼。
个性化康复,患者顺利出院
当患者终于脱离繁琐的呼吸管路,准备下床时,却遭遇了团队预料之中、却不愿见到的情况——ICU获得性肌无力,表现为全身四肢对称性乏力。针对此情况,团队为患者制定了个性化康复方案,包括肺康复、肢体功能锻炼及神经肌肉电刺激等。随着康复治疗的进行,患者肌力逐渐恢复,能下地行走并自主进食,最终于9月23日顺利出院。
回顾治疗历程,从8月22日起,患者血氧饱和度难以维持,到成功脱机拔管并自主进食,这一令人欣喜的转变背后,是ECMO团队6个半小时紧急救援的精湛技艺,是600多公里远距离的高风险转运的使命担当,是团队每一个环节的严谨与精准的施治,为患者带来病情好转和生的希望。
对患者而言,这是一段波折惊险的经历;对西安交大一附院重症医学科而言,这是又一次对能力的检验,不仅体现了医疗团队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也彰显了医院在重症救治方面的实力和水平。通过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患者得以顺利康复出院,这是对患者生命的尊重与拯救,也是对医疗团队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
本文原文来自丁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