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味道笔下的元宵节:火树银花合
苏味道笔下的元宵节:火树银花合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这句流传千古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生动描绘了唐代元宵节的繁华景象。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当时长安城内灯火辉煌、人潮涌动的画面,还表达了人们对节日欢庆和自由生活的向往。
唐代的元宵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之一。据《大唐新语》记载,武则天时期,每年元宵节晚上,京都洛阳都要大放花灯,夜间照例不戒严,观赏花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车马喧哗,市井之民欢歌笑语,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
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中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这句诗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灯火辉煌的景象。据史载,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在皇城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竖之如花树。虽然这并非苏味道笔下的那个夜晚,但从中可以想象当时的盛况。
元宵节的夜晚,不仅是灯火的盛宴,更是人的狂欢。苏味道诗中写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由于车马交驰、游人杂沓,扬起了道路上的阵阵尘土。在平常的夜间,即使有尘土飞扬,人也是看不见的。但元夕之夜,由于月光灯影的照耀,却分明可见随着车马的飞驰而去,后面便扬起一阵飞尘。这句诗得神处在“暗”字和“去”字,从中仿佛可见车马飞驰时卷起的气流。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还有一类特别的人群——游伎。她们可能是王公贵戚之家的歌舞妓人,为了相互夸示而让她们出来表演助兴的,她们自己也可借此观赏元夕灯月交辉、人流如织的热闹景象。总之,既是观赏者,又是元夕的一道亮丽风景。两句一句写她们的美貌,一句写她们的技艺。单有火树银花的灯影和众多的游人车马,还不足以充分显示元夕京城的热闹繁华,必须再加上美貌如花的歌妓和彻夜笙歌,才是声色光华交相辉映,极喧阗热闹之能事。
元宵节的庆祝活动不仅限于观灯,还有猜灯谜、舞狮子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据《东京梦华录注》记载,道家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因此元宵节还是一个道教的节日。在唐代,元宵节的庆祝活动通常持续三到五天,人们从正月初八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七才会落灯。届时宫中要举行大型的元宵庆典,在乡村当中,元宵节也会举行灯会和庙会等仪式活动,由各种各样的花灯组成的活动来进行展示。
元宵节的饮食习俗也十分有趣。据记载,元宵,又名汤团、汤圆。吃元宵的风俗始于何时,有说始于春秋晚期楚昭王时,有说始于汉武帝时一宫女名曰“元宵”,做得一手好汤圆,也有说始于清乾隆帝时,但学界多数人都认为吃元宵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等,生意人则美其名曰“元宝”。当汤圆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后,人们称其“元宵”。如今,北方多叫元宵,南方多称汤圆。元宵依馅分,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按制作方法分,有手工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多种形式,按粉制分,则有糯米面、高粱米面等制作而成。
元宵节的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刻。它不仅是人们庆祝新年、祈求丰收的节日,更是一个展现唐代盛世繁华的窗口。通过苏味道的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欢乐的追求。正如诗中所写:“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在元宵节的夜晚,宵禁被取消,时间仿佛也变得缓慢,人们尽情享受着节日的欢乐,不愿让它轻易流逝。
唐代的元宵节,是一个充满诗意与浪漫的节日。它不仅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与开放,更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今天,当我们再次读到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仿佛能穿越时空,亲身体验那个灯火辉煌、人声鼎沸的元宵之夜,感受那份久违的热闹与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