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文脉粤传》聚焦汕头:小公园里的文化传承
央视《文脉粤传》聚焦汕头:小公园里的文化传承
近日,央视《走遍中国》栏目推出《文脉粤传—汕头》特别节目,将镜头对准了汕头小公园这片承载着城市记忆的百年地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汕头不仅拥有独特的骑楼建筑群,更凝结着深厚的华侨文化和红色记忆。在这座充满烟火气息的海滨城市里,一群文物保护工作者正默默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三代文保人的守护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这片占地近64公顷的历史街区,保存着国内最大的骑楼建筑群。漫步其中,仿佛能听到百年前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然而,这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老建筑,曾一度面临消失的危机。
2024年,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正式启动。汕头市金平区迅速组建了一支由老中青三代文保工作者组成的普查队。这支队伍由参加过第三次文物普查的老馆长林永利带队,区文广旅体局副局长张耀辉和几名90后博物馆工作人员共同参与。
“老林馆长”林永利是队里的“活地图”,金平区166处不可移动文物的位置都印在他的脑海里。17年前,他从群文工作转战文物保护,带领团队完成了“三普”任务,将汕头大厦、永平酒楼等历史建筑纳入保护名录。
一座老建筑的重生
在小公园的众多文物中,潮汕铁路总务处车务处旧址的修复故事尤为动人。这条全长42公里的铁路,曾是中央红色交通线的重要枢纽,但在1939年被全线拆除,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为了找回这段被遗忘的历史,张耀辉带领团队在北京、南京、广州等地的档案馆、图书馆翻阅资料,搜集了大量历史档案。当他们锁定汕头火车路18号这处旧址时,却发现建筑已被周边厂房、仓库包围,内部还长满了榕树,面目全非。
正当工作陷入困境时,附近居民提供了几张珍贵的老照片,让修复工作迎来转机。专家们根据照片确定了建筑修复图纸,重新筑造了等比例的新“骨架”,并将北面保留的旧墙嵌入其中,就像在豆腐上完成了一次精细的外科手术。如今,这座消失80多年的老建筑重新矗立在小公园,成为重要的红色文化地标。
修旧如旧的匠心
在小公园,每一栋骑楼都承载着独特的故事。为了保护这些历史建筑,文保工作者们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精心呵护每一处细节。在修复过程中,他们刻意保留了部分残旧的痕迹,让建筑在焕发生机的同时,依然保持着历史的温度。
美食与文化的交融
除了古建筑,汕头的美食文化同样令人称道。作为“中国潮菜之乡”,这里汇聚了各式各样的美食佳肴。从鲜美可口的牛肉火锅到香甜软糯的潮汕粿条,从清甜爽口的潮汕凉果到香浓醇厚的潮汕工夫茶,每一道美食都凝聚着潮汕人的智慧与匠心。
央视《文脉粤传—汕头》不仅展现了汕头的古建筑魅力,更传递出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得以重获新生,继续诉说着汕头这座百年商埠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