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货币突破300万亿,中国经济影响几何?
广义货币突破300万亿,中国经济影响几何?
2024年一季度,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首次突破300万亿元,达到304.8万亿元,同比增长8.3%。这一数据引发广泛关注,有人担忧货币超发,有人则认为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何正确理解这一现象?让我们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
M2增长的三大驱动因素
M2的快速增长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货币需求上升是重要推手。作为全球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之一,中国的企业资本和居民资产积累加快,必然带来货币需求的上升。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为稳定经济大盘,金融部门加大了逆周期调节力度,货币供应量相应增加。
其次,中国金融体系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特点,决定了M2的高增长。当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后,这笔资金会转化为企业存款,进而派生为更多存款。这种间接融资方式会比直接融资(如股票、债券)产生更多的货币投放。
最后,统计口径的差异也不容忽视。中国的M2统计范围较广,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城乡居民存款、企业活期和定期存款等,而美国的M2不包括1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定期存款,也不统计政府、官方机构和外国银行持有的美元。
M2与GDP:一个被误解的比率
截至2023年底,中国M2与GDP的比值高达232%,远超美国的76%。这一数据常被用来质疑中国货币超发,但专家指出,这需要理性看待。
M2/GDP比值反映了经济体的货币化程度。在中国,这一比值较高主要是由于融资结构和统计口径的差异。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而美国则以直接融资为主,后者不会增加货币总量。此外,美国M2不包括大额企业定期存款,如果将这部分扣除,中国的货币总量将大幅减少。
货币超发之说站不住脚
面对M2的快速增长,市场上出现了“货币超发”的声音。但多位首席经济学家表示,这一观点并不成立。
判断货币是否超发,不能仅看总量,更要看资金的流向和使用效率。当前,中国M2的增长主要来自存款的增长,而这些存款又主要投向了实体经济。据统计,贷款中约三分之二投向企业部门,三分之一投给了居民部门,重点支持了国家战略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未来之路:提高效率,优化结构
虽然M2的快速增长有其合理性,但专家也指出,M2/GDP比值越来越高,表明广义货币拉动经济增长的效率在降低。未来,中国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提高货币使用效率。目前,中国银行体系中长期贷款占比偏高,达到70.9%,这可能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下降。需要优化信贷结构,提高资金周转效率。
二是优化融资结构。应鼓励发展股市、债市等直接融资市场,降低对银行间接融资的过度依赖,从而降低M2增速、提高广义货币的效率。
三是关注资产价格。除了通胀率,资产价格是否泡沫化也是判断货币是否超发的重要指标。需要警惕房地产等领域的资产价格泡沫风险。
总体来看,中国M2突破300万亿元是经济发展和金融深化的必然结果,符合经济实际需要。未来的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利用新增货币供应,支持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