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艺术妈妈的育儿经:用细节点亮生活
一位艺术妈妈的育儿经:用细节点亮生活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有这样一位妈妈,她用独特的艺术视角,为两个女儿创造了一个充满美感的成长环境。她就是管蓓莉,一位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设计师妈妈。
艺术之路:从童年到大学
管蓓莉的艺术之路始于童年。12岁时,母亲送给她一本《ELLE》时尚杂志,这份礼物在她心中埋下了艺术的种子。从那时起,她开始关注国内外一线时尚品牌,对流行趋势和色彩搭配了如指掌。1995年开始,母亲每期都会给她买《ELLE》杂志,一直买到她大学毕业,她共计收藏了200多本《ELLE》杂志,后来又陆续增加了《时尚》《芭莎》《瑞丽》《时尚男士》《时尚家居》等。
2001年,管蓓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专业成绩在百名之列。在中国美院读书期间,她如饥似渴地学习,近距离接触林风眠、吴冠中、赵无极、潘天寿等一大批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徜徉在艺术的海洋中,流连忘返。“大学四年,我跟随导师参与多个项目的设计,还有机会与来自全球各地的知名艺术大师交流。我的美商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质的提升。”大学毕业后,管蓓莉进入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前身)工作,进入刚刚组建不久的家纺专业。2012年,29岁的管蓓莉选择再次深造,考入南京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让自己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
艺术之旅:让孩子们在美的环境中成长
成为母亲后,管蓓莉将自己对艺术的热爱传递给了两个女儿。她没有让孩子们上补习班,也没有去热门景区旅游,而是带着她们去参观各种艺术展览。最近十几年的春节长假,她们都会安排大线路艺术之旅。为了看一场灯会,她们全家会自驾4000公里去自贡。目前,她们已经把四川自贡灯会、南京秦淮灯会、上海豫园灯会、西安城墙灯会等全国四大灯会全部打卡了一遍。
在管蓓莉看来,与其给孩子花钱在吃穿用度上,不如带她们去看艺术、观世界。为此,在小女儿刚出生30天时,她就和全家人策划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当成为母亲后,管蓓莉把她在原生家庭受到的艺术滋养,又反哺给了孩子。对于女儿的艺术梦想,她从来都是支持、鼓励,且从不说教。
艺术创作:支持孩子的创意与梦想
管蓓莉对孩子们的艺术创作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和信任。今年8月,她的大女儿在凌晨4点突发奇想,带着喷漆前往滨江公园一处玩滑板的空地涂鸦。“当时,她只和我发了条信息就出门了,我完全没有阻拦。”管蓓莉回忆,那天,大女儿一共用掉了12罐喷漆,最终完成了一幅巨型涂鸦作品,“那种灵感上头、一口气完成艺术创作的酣畅淋漓,我也经历过,所以特别理解她。”
去年,管蓓莉的大女儿受南通紫琅湖蔚来中心的邀请,为其开业创作了一个涂鸦作品。“她巧妙地将狼山支云塔、大生码头、蓝印花布、江海浪花等南通元素与蔚来的LOGO有机融合,以宇航蓝、同温层蓝、云白及南通蓝为基础配色,契合‘blue sky is coming’,也表达了‘blue sky in NanTong’。”在活动中,大女儿大放异彩,其作品被蔚来公司看中,进行了公开展览,让管蓓莉十分骄傲。
色彩与生活:用艺术点亮日常
管蓓莉将艺术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她会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心情选择合适的穿搭,从马海毛材质的毛衣到白色连衣裙,从珍珠白到玫红色,每一种选择都在传递着独特的艺术语言。
作为江苏工院产品艺术设计专业带头人、副教授,管蓓莉还致力于艺术教育事业。她开设了“时尚美育”公共课,希望通过美育实现“不教而教”的教育理念。她还多次受邀开展艺术公益讲座,分享对美和色彩的研究,覆盖受众数十万人次。
启示与思考:艺术如何改变生活
管蓓莉的故事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 艺术不是遥不可及的,它完全可以融入日常生活
- 父母的艺术修养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
- 支持孩子的艺术梦想,比物质给予更重要
- 美育不是简单的艺术技能培养,而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管蓓莉用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可以更有艺术感,育儿也可以更有创意。正如她所说:“美育是一个值得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内容。以美育人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父母如何实现‘不教而教’值得大家共同来探讨。”
让我们向这位独特的妈妈学习,用艺术点亮自己的生活,用创意陪伴孩子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许会发现,最美的不是艺术本身,而是那份用心生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