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和雁门关:忻州必打卡的两大胜地
五台山和雁门关:忻州必打卡的两大胜地
五台山和雁门关,这两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积淀的胜地,如同两颗明珠镶嵌在山西忻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个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一个被誉为“中华第一关”,它们不仅见证了中国数千年文明的沧桑变迁,更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纷至沓来。
五台山:佛教圣地的千年传奇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组成,因五座高峰峰顶平坦如台而得名。这里不仅是佛教徒心中的圣地,更是一座地质学的宝库。五台山的地质构造十分独特,其地层完整丰富,特别是前寒武系地层典型奇特,是中国地质科考的重点地区。这里的绝大部分地层组段,都是以该地区的山、水、村、镇命名的,它们在地质学领域具有重要的位置和作用。
五台山由古老结晶岩构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耸立,峰顶平坦如台: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称台外,五峰之内称台内,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五台山最低处海拔仅624米,最高处北台顶海拔3061.1米,有“华北屋脊”之称。山中气候阴冷,台顶终年有冰,盛夏天气凉爽,故又称清凉山,为避暑胜地。五台山自然植被以草地为主,由草甸、草原、灌丛构成,是优良的夏季牧场。
五台山地质古老,地貌奇特,地处华北大陆的腹地,与恒山-太行山连续,相对高差达2400多米,大面积出露了地壳不同层次的岩层和地质构造,展示出中国大陆基底的地质构造和地质组成,是由大于25亿年的世界已知古老地层构成的最高山脉。在漫长的地球演进中,五台山经过了“铁堡运动”、“台怀运动”、“五台运动”、“燕山运动”,形成了以“五台群”绿色片岩及“豆村板岩”构成的“五台隆起”,具有高亢夷平的古夷平面、冰川地貌、独特的高山草甸景观,更有第四纪冰川及巨大剥蚀力量造成的“龙翻石”、“冻胀丘”等冰缘地貌的奇观。
五台山拥有独特而完整的地球早期地质构造、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遗迹、新生代夷平面及冰缘地貌,完整记录了地球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地质演化历史,具有世界性地质构造和年代地层划界意义和对比价值,是开展全球性地壳演化、古环境、生物演化对比研究的典型例证。因此,五台山被誉为“中国地质博物馆”。
五台山不仅是自然景观的瑰宝,更是佛教文化的圣地。据史籍记载,五台山的佛教活动始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汉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同两位印度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来到洛陽。永平十一年,迦葉摩騰、竺法蘭從洛陽來到了五台山(當時叫清涼山)。他二人想在此建寺,但由於當時五台山是道教根據地,二人頗受排擠,因此奏知漢明帝。漢朝廷為辨別佛教與道教的優劣高下,讓僧人與道士表演、說明、驗證,後雙方達成焚經的約定,以別真偽(相傳,焚經地點在今西安焚經台)。結果,道教經文全部焚毀,佛教經文卻完好如初,故他二人獲得建寺的權利。
相傳他二人在此發現釋迦牟尼佛足跡,還發現佛「舍利」,而這座山還和印度的靈鷲山(釋迦牟尼佛修行處)相似。寺院落成後,以其山形命名為靈鷲寺。漢明帝劉莊為了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兩字,因而寺院落成後的全名是大孚靈鷲寺。大孚靈鷲寺是現今顯通寺的前身。從那時起,五台山開始成為中國佛教的中心,五台山的大孚靈鷲寺與洛陽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院。
南北朝時期,五台山佛教的發展出現第一個高峰。北魏孝文帝對靈鷲寺作規模較大的擴建,並在周圍興建了善經院、真容院等十二間寺院。北齊時,五台山寺廟急增至二百餘座。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詔在五個台頂各建一座寺廟,即東台望海寺、南台普濟寺、西台法雷寺、北台靈應寺、中台演教寺,也因為五台山是文殊菩薩演教的地方,所以這五個台頂上的寺廟均供奉文殊菩薩。從此以後,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個台頂的寺廟禮拜,叫做朝台。此時,五台山之名已在史籍中大量出現。
盛唐時期,五台山佛教的發展出現了第二個高峰。這個期間全山寺院多達三百所,有僧侶三千餘人。此時的五台山,不僅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副其實的佛教聖地,被譽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五台山的佛教文化不仅体现在寺庙建筑上,更融入了当地的生活习俗。每年农历四月初四,五台山都会举行盛大的文殊菩萨圣诞法会,吸引数万信众前来朝圣。此外,五台山的佛教音乐也是一大特色,其梵呗清越,法器悠扬,被誉为“天籁之音”。
雁门关:边塞雄关的烽火岁月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西北的勾注山上,是昔日杨家将镇守边关的要塞,为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是塞北游牧区与中原农耕区的分界地。雁门关景区是以雁门关军事防御历史遗存、遗址为主要景观资源,展示边塞文化、长城文化的旅游景区,区内有长城、兵堡、烽火台等历史建筑。
雁门关地处代州西北二十余里雁门山上,东西两面山势险峻,通关之路十分崎岖,易守难攻,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为天下九塞。雁门关的军事重要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显现。秦朝时,蒙恬率军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将雁门关纳入防御体系。汉朝时,卫青、霍去病等名将曾在此大破匈奴。唐朝时期,雁门关成为防御突厥的重要屏障。到了宋朝,雁门关更是达到了军事防御的鼎盛时期,杨家将在此驻守,留下了“杨家将忠勇报国”的佳话。
雁门关的建筑布局严谨,防御体系完备。关城以砖石砌筑,高约10米,厚约5米,东西长440米,南北宽320米。关城正中有南北向大街,将关城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侧建有关署、县丞署、守道署、参将署、游击署等;西侧建有都司署、把总署、守备署等。关城内还建有李牧祠、靖边祠、关帝庙、城隍庙、观音堂等祭祀建筑。关城外有瓮城、月城、翼城等附属建筑,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雁门关不仅是一座军事要塞,更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关城内保存有大量历史遗迹和文物,如杨家将雕塑群、历代名人壁、明月楼、雁门关村、豹突泉、边贸街、瓮城门、地利门、关署、天险门、关楼、关城城廓、镇边祠、古关道、关陵及壮士亭、盘古石、云际泉及雁池、观音殿、分道碑、阜家坪等。这些文物古迹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完备,也反映了古代边关贸易的繁荣。
实用攻略:如何玩转五台山和雁门关
游览五台山和雁门关,建议安排2-3天的时间。第一天可以游览五台山,第二天游览雁门关。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游览建议:
五台山游览建议:
交通:从太原或忻州出发,可以乘坐长途汽车到达五台山游客中心,然后转乘景区内的观光车。自驾游客需要提前预约车辆进山。
门票:五台山门票135元,可以游玩2天。部分寺庙如塔院寺、显通寺、菩萨顶等需要另付门票,价格在5-10元不等。
行程安排:建议按照以下路线游览:五爷庙→殊像寺→梵仙山→龙泉寺→明月池→南山寺→普化寺→大文殊寺。其中,黛螺顶需要攀登1080级台阶,约40分钟,体力较好的游客可以尝试。
注意事项:五台山气候寒冷,即使在夏季也要带上厚衣服。进寺庙参观时要脱帽、脱包、脱墨镜,不要踩门槛,不要理会陌生人的搭讪。
雁门关游览建议:
交通:从代县汽车站有直达雁门关的旅游专车,也可以打车前往。自驾游客可以从二广高速新广武高速口下,距离景区8公里。
门票:雁门关门票90元,学生和60岁以上老人凭有效证件免费。
行程安排:建议从北门进入,游览路线为:杨家将雕塑群→边贸街→宁边楼→雁塔→天险门→公主洞→赛马场→烽火台→宁边楼原路返回。全程约2-3小时。
注意事项:雁门关台阶较多,登顶大约需要一个多小时,建议穿舒适的运动鞋。景区内有边贸街,可以品尝当地特色小吃如雁门酱香猪蹄、雁门清高苦菜、代县麻片、代县黄酒等。
五台山和雁门关,一文一武,一静一动,共同构成了忻州旅游的黄金组合。无论是朝圣之旅还是感受古代军事防御建筑的智慧,这里都能满足你的期待。快来评论区分享你在这些地方最深刻的记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