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国之脊梁:黄旭华与我国核潜艇事业
缅怀国之脊梁:黄旭华与我国核潜艇事业
2025年2月6日,一位为祖国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30年、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在北京逝世,让无数人悲痛不已。他就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院士。
从零开始的核潜艇事业
1958年,面对美苏等国的核潜艇技术垄断,中国启动了自主研制核潜艇的计划。当时,年仅32岁的黄旭华被选中参与这项绝密工程。临行前,他没有告诉父母具体的工作内容,只是说要去外地出差。他深知,核潜艇研制是一项绝密工程,一旦参与,就意味着要隐姓埋名,与家人断绝联系。
上世纪50年代末的中国,没有一个人真正懂得核潜艇,也没有任何参考资料。黄旭华和同事们像大海捞针一样,从国外的新闻报道中搜罗有关核潜艇的只言片语,用算盘和计算尺去计算核潜艇上的大量数据。一次,黄旭华看到两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模型玩具,他如获至宝,把玩具拆开、分解,兴奋地发现,里面密密麻麻的设备,竟与他们一半靠零散资料、一半靠想象推演出的设计图基本一样。
“我当时就想,核潜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嘛!不需要神话尖端技术,再尖端的东西,都是在常规技术的基础上综合创新出来的,并不神秘。”从此,黄旭华坚定了信心。
隐姓埋名三十年
从1958年到1986年,整整三十年,黄旭华与父母联系的方法就只有一个编号为145的内部信箱。对于父母,黄旭华一辈子都满怀内疚。1957年,他回老家过春节,母亲拉着他的手说:“我和你爸也老了,你们要经常回来看看……”他点头答应。可从1957年到1986年,整整三十年,他再也没回过家。
父母多次写信问他:在北京哪一个单位?到北京去干什么工作?他只能选择一直闭口不答。面对家人的误解,黄旭华只能独自一人默默承受。后来,黄旭华给母亲寄去一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到这时,母亲才终于知晓“不孝”儿子沉默三十年的秘密。她一而再、再而三地阅读这篇文章,看完满脸泪水,自豪不已。
从无到有的艰辛历程
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黄旭华和同事们像大海捞针一样,从国外的新闻报道中搜罗有关核潜艇的只言片语,用算盘和计算尺去计算核潜艇上的大量数据。他们用土办法解决了许多尖端技术问题,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最为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艇体结构、人工大气环境、水下通信、惯性导航系统、发射装置7项技术,也就是“七朵金花”。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当这个庞然大物从水中浮起时,黄旭华激动得泪流满面。1974年8月1日,该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至此,中国是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具备了二次核反击的能力。
深潜300米的生死考验
1988年,新型号的潜水艇在研制最后阶段必须进行极限深度的深潜试验。深潜试验风险很大,任何一条焊缝、一条管道、一个阀门若承受不起海水压力,都会造成艇废人亡。试验之前,有人甚至给家里留了遗书。
黄旭华拿出了科技人员的自信与勇气:“我跟你们一道下去!我是总师,不仅仅要为这条艇负责,更要为艇上170个乘试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核潜艇开始以50米、10米的速度下潜,后来陆续5米、1米慢慢越潜越深,快到300米时,潜艇顶壳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多个位置咔咔作响。这样的声音,在水下300米深处,听起来令人毛骨悚然。而黄旭华镇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直至最后胜利。
试潜成功!不会作诗的黄旭华,激动地写下: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这次深潜试验,黄旭华的眼底、耳朵和牙龈都因承受压力过大而渗出了血……
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
2019年,黄旭华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但他反复强调:“荣誉不属于我个人,核潜艇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面对鲜花与掌声,这位“深潜者”依然保持着科研工作者的纯粹,他说:“有些不习惯,更喜欢隐姓埋名,当无名英雄。”
黄旭华的晚年作息时间很规律。他每天打太极拳。不仅早上起来打,每天下午4点午睡起来还打30到45分钟,晚上10点半准时睡觉。他说,工作上技术上要永不知足,但生活上要知足常乐。黄旭华曾说要做一个“老来俏”的人。可他仍然时刻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先后向科研、科普、教育机构捐献自己的奖金逾2000万元。其中,他捐资1100万元设立“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激励着一大批科研工作者继承和发扬科学家精神。
永远的怀念
黄旭华院士的离世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深切悼念。在送别仪式上,许多市民自发前往武昌殡仪馆,以鞠躬、献花等方式表达哀思与敬意。一位来自安徽阜阳的苏子龙表示:“我看了电视剧《功勋》,了解了黄老的事迹。他舍小家为大家,为国家核潜艇事业奉献一生,是我们永远铭记的英雄。”还有市民感慨道:“我们要追的星,就应该是这样伟大的人。”
黄旭华院士的一生是为国奉献、隐姓埋名的传奇。他用毕生精力推动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的离去不仅是科学界的巨大损失,也让无数国人深切感受到一位伟大科学家的精神力量。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三十载赫赫而无名,花甲年不弃使命。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这是“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给黄旭华的颁奖词,也是对他一生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