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旅个游,咋就从老妹儿变姐姐了?
出去旅个游,咋就从老妹儿变姐姐了?
在中国各地的方言中,女性称呼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从天津的"姐姐"到东北的"老妹儿",从济南的"老师儿"到襄阳的"俩娃儿",这些独特的称呼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天津的"姐姐":码头文化的产物
初到天津,你于匆忙间拦下了一辆出租车。车门缓缓打开,一声浑厚而独特的 "姐姐!"(写作"姐姐",读作"节节",第二字为轻声)如春风般飘入你的耳畔。
你抬头一看,面前是一位四五十岁的大哥。
突然有点蒙:"……那啥,哥,我才十八。"
请别见怪,因为在天津,称呼陌生女性为"姐姐"早已成为一种文化传统和社交习惯。
天津话中的"姐姐"有两个意思,一是和普通话中"姐姐"的意思一样,指称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而比自己年纪大的女子,或是比自己年纪大的同辈女性;二是对陌生女性的称呼。在天津的街头巷尾,无论年龄大小,女性都可能会被亲切地称为"姐姐"。从典型的亲属称谓到社会通用称谓语,"姐姐"已经实现了社会化的转变。这种称呼不仅模糊了女性在年龄、职业、相貌、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平等地表达了对所有女性的尊重和敬意,更显得大方而亲近,拉近了对话双方之间的距离。
东北的"老妹儿":农业文明的印记
"老妹儿"这个词,相信我们都不陌生。东北人喜欢喊年轻女性"老妹儿",有时候还喊"小老妹儿",这又"小"又"老"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这"老"不是真的"老",而是一个词缀。但"小"是真的"小",一是指人年纪小,二是用"小称"表亲切。
济南的"老师儿":儒家文化的传承
在济南,男性和女性都可以被称为"老师儿"。"老师"在济南话中是一种特殊的第二人称称呼,通常加儿化变成"老师儿"。儿化韵令使这个称呼语更富亲和力,与普通话中的"老师"区别开。在读音上,济南话的"老师儿"从"老"开始语气就是上扬的,结尾再往上挑,既保留了原有的敬重之意,同时又不失俏皮。
除了山东,在重庆,"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同样很高。
然而,重庆话的"老师"有一定的潜在使用条件:称呼者一般是提供服务者或求助者,被称呼者一般是被服务对象。由于称呼者不了解对方的职业身份,称呼其为"老师"可以囊括大多数职业,基本上不会叫错,同时也表达出尊敬和礼貌。
襄阳的"俩娃儿":亲切的代名词
来到襄阳,"俩娃儿"就成了称呼年轻女性或小女孩儿的主要词汇。
在襄阳方言中,"娃儿"是很常见的词缀,有"小的、可爱的"等附加意义。当说话人不知道对方女性姓名的时候,在面对面的交流中通常直接称呼对方为"俩娃儿"。此时的"俩娃儿"带有亲切的感情色彩。但是这一称呼的使用是有条件的,仅限于年长者对年幼于己的女性的称呼,通常用于年轻的未婚女性或小女孩儿。
称呼语背后的社会结构
无论是天津话中的"姐姐",还是东北话里的"老妹儿",实际上都是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陌生人,这被称为"拟亲属称谓",是亲属称谓语泛化的体现。
"拟亲属称谓"是指本身没有亲属关系的人,却广泛使用亲属称谓来互相称呼或自称的语言现象。这种"拟亲属称谓"与汉民族传统的伦理观念是分不开的。《大学》曰:
"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在面对非亲属关系的社会交际对象时,把非亲属关系的人纳入亲属行列中,来表示恭敬、亲热和谦虚,其本质是家族意识的延伸、宗族意识的泛化。
"老师"的走红: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一开始是学生对教师的尊称,后来演变为人们对有经验、有文化的人的尊称。从"老师"这个词的内在特质来看,它会让人联想到学识、修养、智慧以及儒雅的气质。
对于这种语言现象,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邹卫平表示,儒学文化讲究尊师重教,逢人称呼"老师儿"是儒学文化底蕴的自然流露,这种称呼方式非常礼貌,在老师后面加个"儿"字显得称呼更富亲和力,加深了与传统意义上的老师的区别。这里的"老师"实质是一个文化符号,是山东俗语文化的冰山一角。
而有趣的是,不止山东,和上文提到的重庆。如今各个行业都在流行叫"老师",比如"Tony老师"等等。"老师"这个称呼为啥能在全国范围内走红?
自汉以降,中国文化便以儒家思想为根基。儒家推行"礼治",其目的在于确立等级森严的社会关系,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维护统治。因此,称谓词常常带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和身份的规定性。这被称为"等差"原则,通俗地说,就是"选择称谓时讲究尊卑贵贱、长幼差序"。
然而,出于交际需要,我们又必须实现和听话者的情感连接。当我们过分"礼貌"时,又显得格外疏远。这便是"情感原则"。
在人际交往领域,"礼"和"情感"构成了一个悖论,而"老师"这个称呼巧妙地化解了这个问题。并且,这个称呼具有去阶层化、去身份化的特质。
这样说来,如今的遍地"老师"也不足为奇了。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