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时弹性成像技术:肝纤维化早筛的革命性突破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肝纤维化早筛的革命性突破
《美年健康2023年度健康体检大数据蓝皮书》显示,我国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检出率随年龄增长逐渐上升,其中40岁以上人群的检出率高达1.91%。这一数据令人担忧,因为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过程,如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肝纤维化筛查的革命性突破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Transient Elastography,简称TE)是一种无创的肝脏检测技术,通过物理震动发射剪切波,利用超声波追踪剪切波在肝脏中的传播速度,从而计算出肝脏的硬度值。这项技术不仅能快速、无创地检测肝脏硬度,还能及时发现进展期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
临床应用:精准评估肝纤维化程度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和监测肝脏疾病进展。其核心指标是肝硬度测定值(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单位为千帕(kPa)。根据LSM值,肝纤维化程度可分为5个等级:
- F0:LSM<7.3kPa,正常,无肝纤维化
- F1:LSM 7.3-9.7kPa,轻度肝纤维化
- F2:LSM 9.7-12.4kPa,显著肝纤维化
- F3:LSM 12.4-17.5kPa,进展期肝纤维化
- F4:LSM ≥ 17.5kPa,肝硬化
此外,该技术还能通过控制衰减参数(CAP)评估脂肪肝程度,对目标区域内肝实质的超声声束衰减进行采集,智能算法计算脂肪含量从而量化脂肪肝程度。
优势特点:无创、准确、可重复
相比传统的肝活检,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具有显著优势:
- 无创性:无需穿刺取样,避免了手术风险和并发症
- 准确性:可精确检测5%以上的脂肪变,准确度高于普通超声
- 可重复性:可多次检测,便于监测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
- 便捷性:操作简单,检查时间短,患者无需特殊准备
- 经济性:成本低于传统肝活检,适合大规模筛查
适用人群:高危群体的福音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适用于以下人群:
- 病毒性肝炎患者
- 脂肪肝患者
- 酒精性肝病患者
- 药物性肝损伤患者
- 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
- 代谢综合征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
- 长期用药人群
- 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者
最新进展:获得权威认可
目前,多个权威机构已发布瞬时弹性成像技术的应用指南,包括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等。专家共识指出,该技术是肝纤维化无创评估的首选方法,尤其适用于病毒性肝炎患者和脂肪肝人群。
患者体验:安全舒适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的检查过程简单快捷,患者只需平躺,右手放在头后,充分暴露肝右叶区的肋间隙。检查时,探头垂直紧贴于皮肤,整个过程仅需几分钟。由于其无创性和安全性,患者无需特殊准备,检查后即可恢复正常活动。
未来展望:普及与挑战
尽管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具有诸多优势,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肥胖、肋间隙狭窄、明显腹水等因素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此外,该技术无法完全替代肝活检,特别是在需要明确病理类型和炎症程度的情况下。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设备的普及,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必将在肝纤维化筛查和监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高危人群而言,定期进行瞬时弹性成像检查,有助于及早发现肝纤维化,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从而有效预防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