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江苏四大世界遗产:苏州园林、明孝陵、大运河、盐城湿地
打卡江苏四大世界遗产:苏州园林、明孝陵、大运河、盐城湿地
江苏作为文化大省,拥有众多世界级文化遗产。其中,苏州园林以其精妙的设计被誉为“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明孝陵则是明清皇家第一陵,展现了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独特风格;大运河扬州段见证了千年的漕运辉煌,而盐城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则展示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这些世界遗产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成为了现代人探寻古迹、感受历史魅力的理想之地。
苏州园林:东方园林艺术的典范
苏州园林起源于春秋,成熟于两宋,盛极于明清,现存七十余处保存完好的园林。这些园林以小巧玲珑、清幽典雅著称,通过迭山理水、栽花营林等艺术手法,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狮子林等名园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拙政园:四大名园之首
拙政园是苏州最大的一处园林,建于明代正德元年(1506年),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分。中部山水明秀,厅榭典雅,花木繁茂,是全园的精华所在。西部水廊逶迤,楼台倒影,清幽恬静。东部平岗草地,竹坞曲水,空间开阔。
留园:建筑数量之最
留园坐落在苏州市阊门外,始建于明代。这园占地约五十亩,中部以山水为主,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主要建筑有涵碧山房、明瑟楼、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处。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
网师园:最小的园林
网师园位于苏州城东南部。始建于南宋时期(1127—1279年),当时称为“渔隐”。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6年)重建,取“渔隐”旧意,改名为“网师园”。网师园占地约半公顷,是苏州园林中最小的一座。园内主要建筑有丛桂轩、濯缨水阁、看松读画轩、殿春簃等。网师园的亭台楼阁无不临水,全园处处有水可依,布局紧凑,以精巧见长,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
狮子林:假山王国
狮子林位于苏州城内东北部,始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年)。因园内石峰状似狮子,故名“狮子林”。狮子林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十五亩,主要建筑有燕誉堂、见山楼、飞瀑亭、问梅阁等。狮子林内的湖山假石精美,景深丰富,个性分明,一草一木别有韵味。
明孝陵:明清皇家第一陵
明孝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孝慈高皇后马氏的合葬墓,也是明朝的第一座陵墓。明孝陵依山而建,坐北朝南,纵深2.62千米,原四周建有周长22.5千米的红墙,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
明孝陵保持了陵寝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体现出明清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其创立的陵寝制度有着承前启后、独创新规之意义,规范着明、清两代500多年20多座帝陵建设的总体格局和风貌,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意义。
大运河扬州段:千年漕运的见证
扬州是大运河的原点城市,共有10个遗产点、6段河道跻身世界遗产。瓜洲古渡、运河三湾、瘦西湖等景致串珠成链,古韵今风使人流连。历尽沧桑的大运河扬州段从未断航,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瘦西湖:湖上园林的典范
瘦西湖是扬州的标志性景点,以其狭长的湖面和沿岸的园林建筑而闻名。湖上分布着五亭桥、白塔、钓鱼台等著名景点,四季景色各异,春日樱花烂漫,夏日荷叶田田,秋日丹桂飘香,冬日雪景如画。
东关街:千年古街的繁华
东关街是扬州保存最为完好的历史街区,街道两旁分布着众多古迹和传统店铺,如个园、汪氏小苑、逸圃等。这里汇集了扬州的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是体验扬州慢生活的理想去处。
盐城湿地:候鸟的天堂
盐城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的中心节点,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国际名片。这里湿地面积广阔,类型多样,是众多鸟类的重要栖息地。
湿地保护的成效
2024年,盐城市湿地保护率从49.4%提升至50.9%,全省排名第三。通过新建和扩建湿地保护小区,全市湿地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同时,湿地监测与科普教育体系持续完善,2024年在鸟类监测中发现了多个新鸟种记录。
湿地生态修复
2024年,盐城市积极组织湿地保护修复工作,持续提升湿地生态质量和恢复退化湿地生态功能。修复湿地面积合计10474亩,包括沿海滩涂湿地的修复与保护和内陆湖荡湿地的修复与保护。
江苏四大世界遗产各具特色,从苏州园林的精致到明孝陵的庄严,从大运河的壮阔到盐城湿地的生态,它们共同展现了江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无论是历史文化爱好者还是自然生态探索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